去年柏林电影节可谓对女导演大门敞开,除了在主竞赛选了五部女导演作品外,其余各个单元也是不甘示弱,竞相挑选世界各地的女导演作品让观众大饱眼福,而其中导演处女作也是占据半壁江山,这似乎可以成为后MeToo时代里一种有趣的现象。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她们都喜欢选择用女性成长题材来作为叩响影坛的第一步,德国的《系统破坏者》和韩国的《蜂鸟》最为明显,而这部出自日本导演宫崎光代的处女作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女性的“成长”故事,尽管影片的主角已经是成年人。
影片的叙事切入点新奇,展示却不猎奇。残疾人题材的影片我们之前看过不少了,当观众以为这仅仅是一个身残志坚女青年凭借努力实现梦想的老套故事时,却被导演不断抛出接踵而至的深层思考而吸引和感动。从残疾人的性爱观、独立生存的权利,直至到敏感的身世寻根之旅,导演在剧本创作上不断提升这个噱头十足的题材深度。更难得的是,导演在处理某些情色意味的猎奇部分时,比如说女主角第一次到风月场所找男人的段落,依然能保持着小清新的风趣幽默感,这似乎是日本艺术电影的传统。
影片用不偏不倚的眼光去看待残疾人,不同情也不鄙视,感觉就像处理一个普通女孩子的成长故事,只不过她是坐在轮椅上的脑瘫患者而已。最令我意外的是,她周遭的同事和朋友都并没有因为她的身体状况而歧视,即便是老板窃取她的漫画创作也只是针对她的才能,而非趁她的残疾人身份而获取便利。整个日本社会对残疾人的平等尊重的态度足以让我们深思。女主角需要面对的是自身正常的性爱欲望需求,以及摆脱过度保护的母亲从而独立生活。最后一幕转到个人身世寻根之旅,似乎有点偏离影片的成长主题。然而,我们会发现导演把最关键的题旨“37秒”放在这个压轴段落里呈现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情节始终回到母女两人的关系上来,清晰解答了母亲对女儿那种控制欲形象的由来,令母爱的这一层深意浮出水面。
无论如何,这位女导演在处理这个噱头十足的题材,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并没有往低俗猎奇的角度展现,而是用真实平等的人性心态去挖掘残疾人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真实遭遇徐徐展开,也巧妙地避免落入老套的心灵鸡汤情节里。最令我印象深刻一处是风月场大姐评价与残疾人发生关系跟普通人有何不同时,她说到残疾人会比较粗暴一点,也许暗中反映的是他们对社会或者命运的反抗态度,这种顽强的生活态度顿时令我感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