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从第二句话开始就是剧透。被剧透的记忆只有通过特殊手段才能消除,比如颈后安装一条机械龙筋。
《新神榜:哪吒重生》又是一部被名字耽误了的电影。不只是片名前半段的“新神榜”让人莫名其妙,副标题“哪吒重生”也一度让人怀疑是在蹭前年的爆款《哪吒:魔童降世》的热度。直到后来发现这部电影由追光动画打造,与《白蛇:缘起》系出同门,而且早在《魔童》横空出世之前就已立项,我才赶忙修正自己先入为主的偏见,认真关注起它。
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而这部《哪吒重生》包含的爷青回可能还不止四种。
看预告片时,那个嚣张跋扈的纨绔子弟敖丙就给我一种《老炮儿》吴亦凡的既视感。不过到了正片里才发现,其实他的五官被捏得更像黄子韬老师,反而是他的对手李云祥长得比较像吴亦凡老师。
《老炮儿》里的吴亦凡老师是自己被绿了外加车被划了,这才试图通过非法拘禁李易峰老师的方式来进行维权。而《哪吒重生》敖丙这种看上别人的车就要硬抢的行为,则更接近《疾速追杀》第一部的坑爹货席恩葛雷乔伊。双方的第一次交锋,席恩杀了约翰威克的狗,敖丙杀了李云祥的猫。与他们相比起来,小飞——也就是《老炮儿》里的吴亦凡老师——无疑是对宠物更加友好的,最后六爷的鸟儿还是于和伟擅作主张弄死的。
在作为本片主要发生地的东海市,敖丙之所以敢这么嚣张,是因为他们家掌握了关系到城中百姓生计的淡水资源。当时我就在努力回忆,上一次看到的通过垄断淡水资源来作威作福的反派是谁来着?影片推进到第二幕第一场郊外追逐戏时,我终于反应过来:这不就是《疯狂的麦克斯》内老头儿的套路嘛。以民国上海为原型的东海市郊外,出现了一片沙漠,影片于是也就突然《狂暴之路》了起来。这一段应该主要是为了凸显追光工作室的尘沙特效,是炫技,也是正名。影片第一幕的动作戏确实有点劝退,尤其是追逐戏,看不到车辆的重量感,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拿着的玩具,飘来飘去的。直到这段模仿《狂暴之路》的戏,影片才终于有了对得起制作组野心的精彩动作戏。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大反派是个髭毛乍鬼、满头白发、戴面具的老大爷。《哪吒重生》里也有这么一位人物,不过他不是反派,而是主角的导师。上面提到的那场追逐戏终结于李云祥体内的红莲哪吒显形,超能力失控,面具人出面帮他善后。
影片的B故事是李云祥对自我的寻找,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前世哪吒这一对人物关系中。而李云祥对于“驯服”哪吒的尝试,主要通过跟随面具人学艺。除了学艺,还要学习打造装备。不过钢铁侠和大白穿铠甲是为了增强战斗力,而李云祥却是为了防止体内哪吒失控。说实话,这种设定很有新意,但也很危险,容易掉入我之前经常提到的双重神秘力量的剧作陷阱。
《新神榜:哪吒重生》是一个既有法术又有科技的故事,如何平衡这两种力量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作为正面人物的李云祥和面具人,都精通车辆改装,因此影片一上来给人感觉主角的力量来源应当主要是科技。但是越往后发展,影片的动作戏越天马行空,观众会发现主角的技术背景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最终还是靠神仙法术来解决问题。对于熟悉哪吒等人物的中国观众来说,这样的设定可能问题还不算太大。因为大家都默认了哪吒及其转世是有神力的。对我们来说,会修摩托、骑摩托的哪吒,是从未体验过的船新版本,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新意和加分项。
可是影片既然有了一个相对现代的背景,那么主创人员的野心显然就不只是要让中国观众看到。作为目前为止中国唯一看起来还有点前途的电影宇宙,《新神榜》的故事面向的应该是全世界的观众。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神话的美国观众看本片,肯定比一个完全不了解美国漫画的中国观众看《钢铁侠》要吃力。
漫威电影宇宙虽然有猎鹰总结的所谓三大件——巫师、机器人、外星人,除此之外甚至还有索尔和洛基这样的神仙,看上去比《新神榜》乱多了。但是退回到每个超级英雄的个人传记,超能力来源却是很单一的——钢铁侠就是纯粹的高科技乱斗,雷神就是纯粹的神仙打架,奇异博士就是纯粹的巫师斗法。或许《新神榜》系列应该做的是等到宇宙差不多组建成型了,再逐步引入不同种类的超能力。
李云祥的铠甲打造过程看上去还挺现代的,但是整套一穿上身,造型就复古起来了。为了测试铠甲性能而与面具人进行的对练,看上去就像真田幸村大战丰臣秀吉。不管面具人是哪个猴儿,哪吒与他的交手肯定都比敖广、敖丙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反派要更值得期待。面具人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制作组放的一个大招,他让观众惊喜、兴奋、倍感亲切,但是也提高了观众的阈值。因此后续李云祥出关之后真正与反派的对决,就只能靠炫酷的光影特效对观众进行视觉轰炸,容易把人看疲。
每次三头六臂的红莲哪吒显形,都会迅速切一个充满压迫感和仪式感的全景,初看确实很震撼,但是多耍几次之后,效用难免递减。于是制作组就让反派敖丙也拥有相似的技能,可以召唤一条巨大的冰龙浮在身后。两边各召唤一个光巨人撑场面,其中男一号的这个还必须得加满黄澄澄的火焰特效,非常《火影忍者》。
李云祥与敖丙这个冰火九重天的对决,又跟《魔童降世》撞了思路。不过本片里的敖丙只是个小反派,而隔壁他的二重身却是男二号(女一号?),所以自然是比不过人家毁天灭地的排面。
除了对决场面这种细节,大到故事主题这种宏观层面,《哪吒重生》也难以避免与《魔童降世》撞车。两部电影都涉及到主角对于自我身份的寻找和重新定义。这方面《魔童降世》的设定要更亮眼一点。虽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中二到几乎有些尴尬的地步,却与影片的主题结合得很好。那部电影里的哪吒被设定为魔丸化身,最终用人性战胜了魔性,人物弧光耀眼到肉眼可见的程度,自然会引发大量观众的共鸣。相比之下,《哪吒重生》虽然也点出了前世哪吒暴戾偏激的一面,但总体来说还是把他当成一个英雄人物来描写,于是李云祥的挣扎也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如今看来已经有些俗套的英雄觉醒的路数。有《大话西游》《黑客帝国》这样的珠玉在前,老调重弹的《哪吒重生》很难通过主题直击观众内心。
主题之外,在人物性格的鲜活程度以及情感的细腻程度方面,《哪吒重生》相较《魔童降世》也稍显逊色。《魔童降世》不惜颠覆掉观众熟悉的李靖父子关系,花了极大笔墨渲染亲情,果然触动了绝大多数观众柔软的心底。其实近几年来票房大爆的几部国产片,除了《战狼2》以外,其他的几乎都是在刻画亲情线上下足功夫。与《哪吒重生》同一档期的票房黑马《你好,李焕英》自然不必多说。2019年除了《魔童降世》以外,另一部话题大作《流浪地球》,不但最后的落点放在了父子和解上,更有吴孟达饰演的姥爷韩子昂赚人热泪。
相比之下,《哪吒重生》除了阴狠的敖广与玩世不恭的面具人这两个配角比较出彩,其他角色都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相关的感情线也显得过于简单。李云祥和老李之间的关系原本应该比《魔童降世》的哪吒和李靖更有张力,可是本片却没有在这方面投入太多心思,除了最后的生离死别,就只有一段老李对于李云祥幼年的回忆独白。观众只知道老李觉得他儿子不简单,然而这并不是观众期待在父子关系中看到的。老师对学生、上司对属下……这种体验放在任何关系中都成立。只有独属于父子的真挚情感被展现出来,观众才能被打动。
总结了这么多的缺点,但我还是要亮明我的态度:我喜欢《新神榜:哪吒重生》远胜过《哪吒:魔童降世》。优势方面,《哪吒重生》强于《魔童降世》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对空间的打造。现在回忆《魔童降世》,观众能回忆起台词、情节、情绪,但是却很难回想起场景。《魔童降世》的场景大概就是李府、海滩、画中世界,它们每一个都只是为剧情提供一个背景板,场景本身很难吸引观众。
《哪吒重生》的东海市却是一个拥有丰富细节的近似真实空间,无论是面具人的修车厂还是喀莎工作的夜总会,都有让人一探究竟的欲望。东海市简直是一张现成的游戏地图,即便不是扮演李云祥,只是扮演随便一个路人,在这座城市里走街串巷触发任务也会是十分有趣的体验。上一个让我看了之后就想立刻玩到它改编的游戏的国产影视作品,还是《长安十二时辰》。
今年贺岁档电影我最喜欢的两部一个是《哪吒重生》,另一个则是《刺杀小说家》。在评价《刺杀小说家》的时候,我曾提到那部电影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小说奇幻世界显得太空洞。《哪吒重生》与《长安十二时辰》的亮点恰好就是《刺杀小说家》有待加强的这一环。
空间的营造和游戏感只是《哪吒重生》吸引我的很小的一方面。真正让我爱上这部电影的,是制造组展现出的构建电影宇宙的野心。片尾有两个彩蛋,《杨戬》还好,反而是看似与哪吒八竿子打不着的《青蛇:劫起》才真正令我兴奋。那个青蛇误入钢筋水泥丛林的镜头,毫无疑问是借鉴了《美国队长1》的结尾。就这一个小小的镜头,我就知道了追光动画才是真正知道“电影宇宙是个什么玩意儿”的创作者。
这句话我已经重复了无数遍,但是这里我还是要再次强调:自己跟自己联动,不叫组建宇宙,那顶多叫拍续集、拍外传;只有和自己体系之外的东西联动,新奇组合搭配出来的新鲜感,才能支撑起一场银幕上的宇宙大爆炸。哪吒和姜子牙组建不了宇宙;哪吒和杨戬也组建不了宇宙;哪吒和孙悟空勉强可以组建宇宙。但是哪吒和葫芦娃可以组建宇宙;哪吒和青蛇绝对可以组建宇宙。
去年我最不喜欢的一部院线片就是彩条屋的《姜子牙》,虽然那部电影的画面要胜过《哪吒重生》,姜子牙的肤色要远比李云祥更逼真,四不相也比本片的小猫以及小避水金睛兽更擅长卖萌,但这些都无法让我原谅彩条屋利用“封神电影宇宙”这个噱头进行的营销欺诈。《魔童降世》和《姜子牙》同是《封神演义》改编,关系就好像《冰与火之歌》的二丫线和龙妈线一样,说他们是在组建宇宙,本来就已经很荒唐了。更荒唐的是,这个号称是统一宇宙下的两部作品,从风格到设定还都处处互相矛盾。光是两个形象截然相反的申公豹,就足以说明彩条屋对于这个所谓的电影宇宙根本没有统一的规划,只不过是用一部高口碑的封神题材动画去奶后续作品,一部片火了,后面都跟上来蹭热度。明明是相互独立的作品,硬说成一个电影宇宙,既是一种对于《魔童降世》热度和品牌效应竭泽而渔式地压榨,又是对于《姜子牙》等后续影片主创人员个性表达的不尊重,更是对于观众智商的侮辱。
抛开《魔童降世》被彩条屋消费和利用作为所谓“封神电影宇宙”招牌这一层,单独看这一部电影,我也不是特别喜欢,原因就在于它从根本上颠覆了哪吒的精神内核——一个原本反抗父权的符号,被扭转了一百八十度用来讴歌父爱如山。颠覆经典需要极大的勇气,《魔童降世》在商业上的成功,是对这份勇气以及支撑这份勇气的创作实力的嘉奖。然而颠覆式改编其实是一剂猛药,当一个艺术形象原有的活力已经没什么值得挖掘的了,再用相反的思路去刺激出新的价值。这样一剂猛药用一次还好,用得多了,观众会有耐药性,对于艺术形象本身的损耗也远比循规蹈矩的开发要更严重。
某种程度上,我其实是赞同六小龄童老师的。《大话西游》拍孙悟空的爱情让人耳目一新,可是后续诸如《悟空传》等作品再拍孙悟空搞对象,观众很快就审美疲劳了。当然,我并不觉得孙悟空搞对象就会颠覆掉这个人物形象。事实上我认为这个形象的内核是盖世英雄,所以《大话西游》虽然故事是新编的,但是在人物内核的把握上反而不见得要弱于六老师。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和《白蛇:缘起》也对经典有一定程度的颠覆,但是这种颠覆主要体现在配角身上。唐僧和许仙这两个缺乏主见的面男被改编成了坚毅果敢的可靠搭档,这种改编让观众看得爽之余,对于主人公的经典形象也没有造成太大影响。《魔童降世》的颠覆虽然也着重于配角——李靖和敖丙,但是随着这两个人物的洗白,哪吒原本在家庭内外承受的压迫没了来源,他的戾气也变得无的放矢,于是只好让虚无缥缈的命运充当反派。这就好像春晚小品,最后结尾永远是一切都是误会,你也是好人,我也是好人,大家都是好人,只是阴错阳差、一时运气不好,闹出了误会。
哪吒这个形象远未达到已经完全开发、经典形象拓展无以为继、不得不进行颠覆式改编的地步。重申一遍,颠覆式改编是一剂猛药。下猛药需要猛人的决断。猛人值得佩服,但是现在下猛药或许为时尚早。对于经典形象,如果完全不考虑继承和发扬光大,一味地想着去剑走偏锋进行颠覆,那这个形象就只会一次次被打破,在观众脑海中的印象也会越来越破碎、模糊。对于经典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创作者应该保持的态度是:随时做好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要进行颠覆的准备,但是永远把继承当作第一选项。
《哪吒重生》用了不小的篇幅对1979年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进行致敬,直接对老版哪吒的经典形象进行了3D重制。这种致敬也体现了一种中国动画电影人的薪火相传。一些年轻观众印象里的中国电影似乎是从本世纪才开始发力的。但是其实中国的电影,至少是动画电影,几十年前也是东亚称雄、傲立全球的。中国电影市场化尝试阶段,走了很多弯路,让国人羞于提起旧日的辉煌。但是当新一代中国动画人凭本事挣回自己的尊严以后,他们当然就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的精神弟子与实际上的接棒人。
差不多八年以前,我突然脑子里蹦出一堆用漫威式的故事改编葫芦娃的古怪念头,然后就无法抑制地敲起了键盘,写下一篇前言不搭后语的恶搞文章《真人版葫芦兄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从葫芦娃到孙悟空再到舒克和贝塔乃至宝莲灯,自说自话地替人家构思了一个电影宇宙。虽然当时只是写着玩,但是这些年也时常会想,要是真有人能把这个东西给拍出来,应该还挺有意思的。如今终于看到类似东西的雏形了。自己曾经遥远到不切实际的一个梦想,现在正被更加配得上这个梦想的人在一步步实现着。这种微妙的缘分让我对《新神榜:哪吒重生》多了一份自作多情式的亲切感,也因此对追光动画接下来的作品加倍期待。
《哪吒重生》除了对于美影厂的经典动画进行了直接的传承与致敬以外,还包含了我们这代人的更多其他童年回忆,其中甚至还有对琼瑶阿姨的致敬。本片女主角喀莎是陆依萍的职业规划加上汪绿萍的遭遇。不过对比一下隔壁的《魔童降世》,我不得不说一句,她失去的只是一条腿,人家敖丙失去的可是爱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