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06-13

幼童:中国脊梁

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让我们跟随着五集电视纪录影片《幼童》,触摸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彼时中国积弱,洋人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大门,才惊醒一个腐朽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有识之士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随即兴起的洋务运动可谓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然而国人只是学习洋人造轮船、修铁路、搞通讯等科学技术,对西洋思想文化仍抱有抵制情绪。这种闭塞而可笑的优越感造成了国家的固步自封,清朝统治者迫于现实向西方“奇技淫巧”低头,却又在深心里怀着对西洋“野蛮人”的鄙夷。这样的历史背景似乎为留美幼童的故事从开篇就定下悲伤的基调。
不得不提到被誉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作为第一个逸出当时古老中华大地封建气息,接受系统西方新式教育并获得正式学位的中国人,他始终不忘根本,心系祖国。自有了“汲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之梦后,他倾其一生,先是奔走十八年终于促成公派留学生实施,即使在“毕生的志愿遭到摧残,生命中最亲近的人过早离去”这人生中最不幸的时期,他仍不忘关心国事,在维新运动兴起时向朝廷递交修建铁路、创办国家银行的条陈。
容闳堪称近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渴望以知识武装国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在和平年代,这种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依旧对我们有着借鉴意义,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学习。有人说“世界是傻子建成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算计了太多就缺乏了筑梦逐梦的勇气。正因如此,我深为容闳为救国救民而不计任何代价的大义凛然所感动。
只是昏庸的统治者始终被封建雾气蒙蔽双眼,只是腐朽的清末王朝早已是千疮百孔的机体,光凭一部分有识之士逆转不了一个国家的衰落倾覆。从选拔留美幼童的过程便可见一斑。在一百二十名留美幼童中,没有一名满族贵胄子弟,大多数中国父母不愿将孩子送至“未开化”之地,十五年“生死各安天命”。容闳只得回老家香山县亲自动员,才招满第一批赴美30名幼童。
让我们来横向比较下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改革学习外国先进织造生丝技术。起初,日本国民对工厂的庞然大物心怀恐惧,认为那些机器会吸人精魄。政府下令,全国的士族的妻子和女儿都要到厂里学习技术,以便在全国普及,在四年时间内,有2000多名女工接受了法国技师的培训。1873年以后,政府先后创办东京缫丝厂和新町缫丝厂,成为日本缫丝业的模范工厂。1873年在维也纳举行世界博览会时,福冈县生产的生丝,可以和欧美生产的生丝相匹敌。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都缺乏魄力,做不到身先士卒,足见派遣幼童留洋计划并未得到掌权者的足够重视,也早为其夭折埋下伏笔。
故事缓缓叙述,我们看着一百二十个幼童的人生随时代变迁跌宕起伏,看着他们在异国艰难生存,在克服语言障碍的同时,还要克服地域文化差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习《四书》、《五经》。他们充分发挥中国人的勤奋聪颖,在学业、体育、社交种种方面表现出类拔萃,为祖国争得荣光与尊严。然而不可避免的,幼童们接受西式教育,过着美国式生活,逐渐发展为外黄内白的“香蕉人”。他们有着炎黄子孙的外貌,精神内核却早已蜕变:他们中有人悄然信奉基督教,有人与美国女孩谈起恋爱,更有人对孔孟之道产生厌倦。这样的转变,是当权者无法接受的,即使一度力主坚持的李鸿章亦转变了态度。清政府施加的压力更兼美国发生严重的排华运动,留美幼童濒临绝境,分三批被强迫归国。归国后的留学生起先并未受到重用,却凭着非凡的才能在铁路、新闻、工矿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中坚力量。西式的思想与中式的传统相碰撞,他们在前进路上定是困难重重,然而始终不变的,是为国效力的信念。无论遭受怎样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不忘肩头的责任,以运用所学富强兴邦为己任,与守旧派顽强斗争,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种子播撒入国民心中。
在那段波谲云诡,改变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岁月里,这批特殊的留学生的命运不禁让人唏嘘感叹。个人的命运被历史洪流席卷,带领我们从侧面解读中国近代史。而他们的奋进精神、爱国热情是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他们的奋斗史激励我们珍惜现有的自由而开放的学习环境,永不言弃地发展各方面才能。这批时代的弄潮儿沟通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穷己之力将祖国引向自由光明的未来,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幼童(2004)

又名:大清留美幼童记 / 留美幼童

主演:未知

导演:胡劲草 编剧:胡劲草 Jincao Hu

幼童的影评

恣意
恣意 • 小评
Faye
Faye •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