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03-29

幼童:《幼童》笔记

花了一周的时间,看了纪录片《幼童》。之前就听好朋友candy推荐,推荐胡劲草,于是当真正开始看《幼童》时,觉得如果认真做做笔记,可能更有些收获。于是,每次端坐在无论是电视前还是电脑前,都攥着纸笔,飞快记下些自己觉得感兴趣或是重要的内容,完后,在花些时间写到博客里。

以下是分五天记录的内容,没经过太多整理。总体来说,这部纪录片还是非常细致的,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尤其让人觉得精致非常,中间三集水准不及这两集,可能是全片的悲剧氛围渲染的缘故吧。
-------------------------------------------------
真是大爱央视的纪录频道,上周刚说要看胡劲草的《幼童》,今天就播了。在网上先看了点儿,做了些笔记,晚六点播映的时候,我提前准备了纸笔,决心把笔记做全。

《幼童》是五集纪录片,我也看看自己能不能写出五篇笔记来吧。

第一集主要关于容闳,以及派遣留洋幼童前的准备、波折。

1828年,容闳出生于广东南屏(珠海)。
1835年,容闳7岁,赴澳门教会学校读书。
1839年,容闳美籍老师郭士立女士返美,容闳辍学。
林则徐开始禁烟。中英关系紧张。
1842年,容闳于香港Morrison学校就读,学习了4年。
1846年,容闳老师布朗•巴特勒牧师要回美国,容闳、黄胜、黄宽三名学子表示愿意跟随布朗去美国读书。
1847年1月,从香港启程赴美,路线:香港—>好望角—>美国东海岸,航行98天。
1847年,就读于孟松学校,原计划读2年。
1850年,容闳、黄宽从孟松学校毕业,后黄宽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医(因为不要钱)。
容闳学习了15个月的拉丁文、12个月的希腊文、10个月的数学后,进入耶鲁大学。
1854年,于耶鲁毕业,容闳(26岁)在纪念册上写“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距离派遣第一批幼童赴美,容闳还需等待18年。
容闳回国,时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高潮中。
1860年,容闳赴南京拜见太平军,建议未被采纳,本人却被太平军将领封爵,容闳很失望。
1863年,容闳受邀去安庆见曾国藩(时两江总督)。
1864年,曾国藩派容闳去美国采购机器,筹备“母厂”。
李鸿章(时江苏巡抚,1862年任江苏巡抚,卒于1901)上书总理衙门,后受曾国藩提拔。
1865年,容闳回国,再见曾国藩,第一次尝试向曾国藩提出教育的建议:建立上海江南制造局兵工学校。
1867年,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学堂,学堂培养的幼童中包括严复、邓世昌。
京城洋务派的同文馆受到守旧派排挤和攻击。
蒲安臣(Burlingame,哈佛法律专业,麻省众议员)被清政府任命为驻外使节。
1868年,蒲安臣出访美国,签订“蒲安臣条约”,使幼童留学具备了可能性。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直隶总督)提出“留学之事”,曾国藩准。
1871年8月5日,曾国藩(两江总督)、李鸿章(直隶总督)上奏“留学之事”。
1871年9月9日,八月初八,总理衙门准“留学之事”。
计划:派遣聪颖幼童,每年30名,四年(1872-1875)共120名,学制15年,官派。
招生:李鸿章规定幼童须16岁以下。
1872年,曾国藩去世,幼童准备上海出发。
1872年8月11日,幼童父母和清政府签订15年合约,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120名幼童中没有一个是满人。
1887年,李恩富(第二批幼童)在美国出版"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
1909年,容闳写《西学东渐记》(东渐:向东流入)

120名幼童中,广东籍占70%以上,大多来自香山、珠海(尤其唐家湾,包括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首位校长唐国安)。第一批幼童还有来自广州的詹天佑。
--------------------------------------------------

第二集主要是着眼幼童初到美国到进入大学前的这段时间的生活。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较少,较第一集很强的时间线索,这一集侧重从各个幼童的生活状况来进入,这也可能是以后几集的叙述方式。还有,发现中文的女旁白是董倩,她的英文发音很不错。

1872年8月11日,幼童从上海启程,乘名轮船,经25天,到达美国西海岸旧金山。
1872年9月12日,幼童在旧金山第一次见到火车,六年后,詹天佑进入耶鲁学习。
幼童乘坐跨美洲铁路(建成3年),经过7天,到达美国东部,容闳迎接。
1872年—1875年,4批120名幼童全部达到美国,都在麻省和康涅狄格州。
1876年, 美国建国百年,在费城举行世博会,清政府参展,参展的还有爱迪生的电灯,贝尔的电话。
1876年5月10日,美国总统格兰特主持世博会开幕。
1876年8月25日,格兰特会见幼童。

关于语言学习:
经容闳建议,幼童被分为2-4人一组,homestay,家庭只要为中产阶级,通过实物教授英语,一两年后,幼童就攻克了语言关,可以和当地的孩子玩成一片。

关于接受西方文化和保守本国文化:
世博会上,李圭问幼童为什么穿西式服装时,幼童回答,“不方便,但只不剪发辫,不入礼拜堂”。
留学事务局也默许服装的更改,但是不能容忍剪辫子。第一批幼童中的史锦镛因为“剪辫改装”被李鸿章召回,没能在美国读大学。共有三名幼童未能在美国完成学业,被召回的。
留学事务局每三个月会组织要求幼童回局学习“五经”,农历节日也要回局,对幼童进行思想教育,要“尊君亲上”。清政府只是想“师夷长技”,而刻意回避体制改革。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幼童里还是出现了唐绍仪这样的人。
幼童的书法都很了得,无论是钢笔写的英文,毛笔写得中文,还是铅笔的作画。李鸿章挑人还真是会挑,说挑“聪颖幼童”,竟都没看走眼。

关于保守历史资料:
康涅狄格州的历史学会有一位工作人员用手抄的形式,把当年关于幼童的报道都抄写下来并整理。这项工作她一直做到20世纪40年代。
接纳幼童的家庭的房屋,有1812年建成的、有1804年建成的,这些房屋如今都粉刷一新地好好存在并被使用着。想想在淮阴,眼看红砖外露的六七十年代的筒子楼都保不住了,我不禁又要小伤感了。
--------------------------------------

第三集:

幼童在高中时候的成就:
体育方面表现优异,梁敦彦是哈特福德高中棒球队的最佳投手。
1878年,第一批幼童高中毕业。在哈特福德高中,优秀学生将受邀做演讲。梁敦彦的毕业演说题目是《北极熊》,二次登台向观众致谢。蔡绍基的题目是《鸦片贸易》。

海军留学和留学事务局的亏空:
1874年,“琉球事件”,李鸿章还是注意到日本的崛起和对中国的野心。
1876年,李鸿章参观烟台的外国舰队。李鸿章希望留美幼童高中毕业后进军事院校学习。
希望他们学习矿业和法律,不要学习医学和宗教。
1877年,李鸿章派遣福州船政学堂的学员去英国、法国进行海军留学。
1878年,留学事务局亏空50万两白银(当年预算是120万两白银),李鸿章筹款困难,于是从海防经费里拨款。

幼童进入大学学习(1878):
1880年止,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其中20多名进入耶鲁大学。
詹天佑专业为土木工程,选修铁路专业。
1879年,钟文耀进入耶鲁大学,任划艇队舵手,并带领耶鲁于1880、1881两年连胜哈佛划艇队。
潘铭钟15岁进入瑞萨莱尔理工学院,但因过度刻苦,进入大学后一年就过世了。

“撤除”留学事务局的波折:
1875年2月24日,容闳娶了个美国老婆。
1880年6月,容闳回美国参加布朗牧师的葬礼。
1880年,留学事务局更换监督,新监督吴子登要求美国大学不要交中国幼童美国地理、钢琴、英国诗歌等课程。
荣揆加入基督教、剪辫。
谭耀勋剪辫。
留学事务局打算将荣揆、谭耀勋遣送回国,荣、谭二人趁机逃跑,留在美国。
有大臣上书,要求撤除留学事务局,李鸿章建议不要将幼童全部撤回,让已进入大学的完成学业。
1880年冬,容闳请美国的推切尔牧师帮忙联名所有大学的校长,企图挽救留学事务局和幼童未尽之学业。
1880年12月15日,推切尔通过马克 吐温拜谒格兰特将军。格兰特将军亲自写信给李鸿章。
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
--------------------------------------------------

第四集:

美国的反华运动:
1880s末,化工形象被丑化,美国出现反华运动。
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蒲安臣条约”被废除。

留美幼童被召回:
1881年6月8日,总理衙门上呈皇帝,请求撤回出洋学生。
1881年夏,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最后一个暑假,除去被提前遣返、滞留、克死美国的孩子,共94名幼童被召回,其中,只詹天佑、欧阳庚两人完成学业。
1881年8月,推切尔牧师为幼童举行告别晚会。
1881年秋,幼童分三批送回国,回国后在上海紧闭一周,后允许回家省亲。

中美双方媒体对幼童的不同评价:
《申报》认为留美幼童是社会祸害。
《纽约时报》认为对幼童的教育是成功的,批评清政府的腐朽和因噎废食。"China cannot borrow our learning, our science and our material forms of industry without importing with them the virus of political rebellion. Therefore, she will have none of these."

中国电报业的发展:
在幼童被召回之前,李鸿章让留学事务局挑选20多名还未进入大学的幼童去美国各地的电报局实习。
70%的幼童到天津李鸿章的北洋门下,其中很多被安排学习电报技术。

中法马尾海战:
1881年,12名幼童被派往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业务,五年的课程,他们一年就学成了。
1884年,中法海战,中国11艘木战舰VS法国8艘铁甲战舰。清政府求和为先,结果马尾海战被法国全歼,800名中国士兵战死,其中包括4名留美幼童:邝咏钟、黄季良、麻省理工的杨兆楠和薛有福。

北洋海军和甲午海战:
1886年-1896年,日本学习西方教育制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40%提高到95%,成为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国家。
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时位列世界第八,日本世界第十六。北洋海军以赴英法的海军留学人才为主。
北洋海军的成立带动了铁路、矿业的发展,留美幼童有了用武之地。
1891年,中国海军事业停滞不前。清政府主要忙活光绪的婚礼和颐和园的修建。
1893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兴海军。
1894年,甲午海战,中日双方各有数十位留英美学生做军舰指挥官。
7月25日,丰岛海战,30岁的留美幼童沈寿昌阵亡。
黄海海战,双方各12艘战舰投入战斗。就读于MIT的陈金揆随致远舰沉入海底。
1895年,李鸿章不得不签下《甲午条约》。
1901年,李鸿章不得不签下《辛丑条约》,后吐血而亡。

1884年,滞留美国的荣揆、谭耀勋从耶鲁大学毕业。不久,谭耀勋就在美国病死了。
1887年,26岁的李恩富重返美国,在耶鲁完成学业,并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出版图书的亚裔。针对当时在美国的排华潮流,李恩富进行了口诛笔伐。
------------------------------------

最后一集的《幼童》,恢复到时间的主线,讲述的是跌宕下的中国,他们颠沛流离的命运。

1900年,容闳在美国认识孙中山。
1903年,在哈特福德,变法失败的梁启超(31岁)与同在流亡的容闳(76岁)相见。
天津成立北洋大学。
1904年,唐绍仪作为全权外交大臣到印度和英国人谈判西藏问题。
幼童梁诚成为清政府驻美公使。
美国同意退还庚子赔款中多索取的部分,共一千多万美元,用于派遣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
清政府将皇家园林——清华园交与学务处,成立赴美留学预备学校,曾就读耶鲁的唐国安任监督。
1905年,慈禧不得不变法。
科举制度被废除,被归国留学生考试取而代之,唐绍仪任主考官。
44岁的詹天佑任京张铁路会办、总工程师。
1907年,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留美幼童得到重用。广东会馆在唐绍仪的牵头下于天津成立。
全权大臣唐绍仪二十年后故地重游,重返康涅狄格州的斯普林菲尔德。
在华盛顿,唐绍仪会见了自费留学生。
日本宣布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17860人。1896年3月,第一批学生赴日留学。
1908年,慈禧、光绪驾崩,溥仪继位。唐绍仪回国。
1909年,唐国安在上海送第一批庚款学生赴美,当年滞留美国的容揆迎接了他们。
6月11日,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
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凯重新得势,提倡君主立宪。委任唐绍仪为代表南下和南方军和谈。
12月8日,主张共和的清朝一品官唐绍仪剪去了辫子,以西装出现在南方军面前。
1912年3月,唐绍仪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1919年,五四运动。留美幼童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1940年,华盛顿州立大学拉法吉教授搜集有关中国留美幼童的信息,在上海宴请仅有的几位幼童。
1942年,拉法吉在美国出版《中国第一个一百》,这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关于留美幼童的书。书的扉页写着"To all that great band of 'returned students' who have tried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1965年,最后一位留美幼童邝荣光辞世,终年103岁。
2001年9月21日,哈特福德市长将该日定为“容闳和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


纪录片中的一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就有旁白的优美语句,让人觉得编剧是多么的细致,这不仅仅是写实的记录片,更追求美的还原。“1907年深秋,美国 新英格兰地区最美丽的时节,覆盖着乡间小径和城市街衢的黄叶,在霜风里挽留着温馨的记忆,伴着和煦的秋日暖阳,康涅狄格河畔的小城斯普林菲尔德在等待一位 和他们分别了二十多年的客人。”

拉法吉教授宴请幼童的一段描写:“I shall never forget a little scene that took place in Shanghai, in the summer of 1940. If the other occupants of the room noticed us at all, they might have thought it strange that I should have chosen for my little dinner party only very old men. All of them many years my seniors. Any Americans who chanced to pass our table and who caught a fragment of our conversation would have been no doubt startled to catch choice of bits of American slangs, intermingled with our exchange of talks, and to hear these Chinese gentlemen in their long silk gowns, addressed to each other by nicknames that are more familiar to an American school yard than to a Shanghai hotel.”想想当时的情景,如果你看到一群年过花甲,酸腐的前朝遗老在一起拽标准地道的英文时,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一定会惊异不已,甚至感 动至深。学习的经历是深入骨髓的,日后的精进都是在这基础上的雕琢,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和覆盖。这些在美国生活了将近十年的幼童,即使再也没有踏上美国的土 地,他们也依然表现出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截然不同的西方气质,英文也不会退步太多,气质也未有大多变化。

虽然幼童最终的落幕方式是那么样的寂落,但回顾他们的历史,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视角,虽然多少有些凄切悲凉。

幼童(2004)

又名:大清留美幼童记 / 留美幼童

主演:未知

导演:胡劲草 编剧:胡劲草 Jincao Hu

幼童的影评

恣意
恣意 • 小评
Faye
Faye •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