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 课程作业(造福后人帖

除了计生的主线,片中出现了村庄生活的其他方面,讲讲看,它们如何影响村民?

片中多次出现集体性的仪式:不仅有为纪念毛主席诞辰而举办的庆典,还有农村基督教会的集体祷告仪式,以及在地方庙堂中向各种土地神祈福许愿。在第一种场合,人们举着毛像,鞠躬、绕圈、跳舞、跪拜,表达着对于社会主义时代的共产主义(至少表面上)的信仰与无条件的崇拜;在第二种场合,人们唱着歌颂耶稣基督的圣歌,念叨圣词向上帝祈福;在第三种场合,人们向送子观音、奶母娘娘和灾星娘娘许愿。或许在熟悉教义的人看来,这些信仰(毛泽东思想、基督教、土地教)的内容是矛盾不兼容的,但是在中国北部地区的农村,它们却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彼此共存着。这种情况是何以发生的?又对村民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

在我看来,村民们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往往并不能区分得很清楚各种思想以及教义之间的区别,因此她们选择某种信仰的动机往往是为了从精神上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无法得到满足的(物质)需求。也就是说,村民们选择信什么,很可能并不是出于对于教义的由衷信奉,而是出于一种实用主义的选择:这个神有用我今天就信它,那个神明天不显灵了我就改信无妨。选择某种信仰的原因在于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弥补他们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中的某些功能缺陷。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北方农村中的信仰是多神性的。也就是说,农民往往会选择一些法力高强的神祗来满足自己全方位的需求。当某个神祗可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时,他们就会信这个神一阵子,如果不能满足,就放弃这个神一阵子,进而选择其他的神祗。不过,这种选择与放弃并不是终身的,而是在某些具体需求和功能上进行的选择和放弃。基督教是西方的宗教,农民把耶稣叫“主”。在农民的观念里,西方世界比中国要发达,那么他的神也是比中国的神要厉害的。于是,在农民对神的选择中,他们就会把“主耶稣”当作众多神祗中的一个来选择,因为听说它很厉害,所以在其他神无法满足自己的时候,就会在他人的引介下,更倾向于选择基督教。

另一方面,在改开以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逐渐拉大,城乡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农村人口收入普遍不高,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导致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机会和患病后获得足够的医疗资源的机会都偏低。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往往是所谓的“386061部队”(妇女、老人、小孩),这类人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极易陷入匮乏状态,而基督教则在某种程度上能缓解这种匮乏。此外,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实,国家对于意识形态的管控放松,基督教在农村也迎来了复兴的条件。重新获得合法活动资格的基督教便迅速填补这种“信仰真空”,在农村信仰生态系统中茁壮成长,成为村民精神生活与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妈妈的村庄(2012)

又名:Mothers

片长:68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许慧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