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片目中,中国大陆出品的并不多,对于国外的片子,不论是欧洲片还是第三世界的片子,观众都特别多,甚至许多都满场。而香港观众对大陆似乎不太感冒,上座率低,且在影片结束的Q&A环节里,提问者寥寥无几。提的最多的,也大概是“大陆拍这样的电影有没有什么困难麻烦啊?”“政府或者公安会不会干涉你们”之类的。

在香港人的意识里,他们对大陆的印象呈现两极化倾向。一是乡土中国,很边缘、贫困、资源匮乏,充满了不公与忽视,诚如参展影片王兵的《三姊妹》;一是都市化的北京上海无限复制的高楼大厦和非正常渠道获取的金钱。

对于前者,香港人是悲悯的,出于人道主义关怀,他们会想拯救和关心落后。对于后者,则是咬牙切齿,其实大陆人时常觉得没钱会被香港人看不起,此话不假,但其实有钱了也一样,因为有钱也是当官贪污的,或者做生意暴富的。总之就不是苦心耕耘,正经踏实的致富。况且大陆人到香港后,时常是节衣缩食后攒好钱去好好消费的。而且人好不容易出一趟大陆,旅行的状态自然很嗨,说话声音大些,精神状态不那么“文明的克制”,很容易被定义为没有素质。

素质,这个词好久没有提起了。谁提谁俗,谁没文化。

《焚尸人》这样的片子,很明显是走影展路线的。不过不必揣测导演的意图,导演彭韬在解答中提到,这是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他觉得不论主题还是视角都有可挖掘之处。片子本身也是好看的,从老曹凄凉的一生,折射出整个殡葬行业的形形色色。

影片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气场,当然也跟影片格调有关系,低照明高反差,精炼的语言,一场一镜,现实主义的风格。在冷峻的气氛下,却又常常迸发出笑点。

殡葬业的道士和一些仪式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毕竟传统文化被翻了个底朝天,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也被植入的很深刻。隔着银幕去看这些花花绿绿的“做法事”,会有一种很荒诞的很诙谐的感觉。当然这也归功于演员,片中许多演员都是实际工作这行的,他们认真的在演,认真的在自欺欺人,那样子真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回到老曹这个人,他的职业被嫌弃,讨不到老婆,没有人跟他做朋友,都觉得晦气。这种人注定要孤独一生。但是按中国的习俗,这份工作又必须有人要干。透彻的看,老曹就像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替身。活得好好的时候,有钱有势,万万不会想起他,甚至觉得八竿子打不着;但一旦老了,病入膏肓,入土为安了,才会想起这么一出来。蹦得再高,也还是要落土归根。这很像以前听到过的一个说法:不管穿的再体面高档,包包背的再名贵,一张口说话,那口音,是改不了的,你从省会直辖市,还是二三线城市,还是乡镇小县,一下子就暴露了。乡音,改不了的。

片子最大的看点,就是冥婚。但究其冥婚这条线并没有很戏剧性的展开,影片也没有想很dramatic的窥探性的去揭露什么。只是一个边缘人活着的最后一百天的奇遇记。他遇到一个少女,在活着的时候和少女相互照顾,死去后,和少女的姐姐在阴间冥婚。纠结在这三人关系里的,是钱,是寻找。尸体保存费、火化费、住院费、手术费、冥婚对象介绍费等等等等。三千、五千、两万、“您看着那个意思给点就是”等等等等。殡葬行业终其一句,就是活人为死人花钱,给自己买个心安。心安理得,背负了很多道德上的责任,想卸下,却又不可。

片是好片,讨论的东西由一个人物牵引出的东西很多,包括社会化的传统的东西。当然也因为这个题材,肯定无法登“大雅之堂”。不过,静待导演在小试牛刀后,积蓄一个更有爆发力的现实主义新作。

焚尸人(2012)

又名:The Cremator

片长:9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彭韬 编剧:彭韬 Tao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