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发在外网的一篇剧评,今年注册了豆瓣,纠结了一阵子要不要搬过来,因为好像已经失去时效性了,不过咬咬牙还是一字不改地搬了,权当记录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缅怀一下当初的追剧体验吧 -

大概一年前无意间看过琅琊榜片花, 似乎很精彩,就记下了这个名字,可迟迟没放,慢慢也就忘了。九月份开播,一边熘网干事儿一边看,那叫一个粗糙。看到20集左右景睿生日时,我发现自己连人物关系都没搞清楚,有些人物如念念甚至都不知道何时冒出来的,不过我安慰自己只要知道主要人物关系,就姑且看下去吧, 毕竟画面制作不错,不少情节也拍得很有感觉。可能这样,琅琊 榜就象以往看过的99%电视剧一样波澜不惊地一集一集看完,最后与人说起时,也就落得一个“看过,还行”。

24集是个转折点,梅长苏与靖王 的三个排比问答和彼此的庄严对拜忽然毫无防备地击中了我,可能我们每天随波逐流,为生计奔波,久违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忽然将千年以前古人之间一诺千金的场面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在不经意间深深感动,羡慕并渴望这样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想到了易水边的荆柯,想到了“隆中对”- 一个人在收获了信任和器重后,将一生交付给了另一个人和共同的事业。

从此以后打起精神仔细看, 恶补了人物关系。24集前,明面上梅长苏与靖王是为了夺嫡才走到一起,而且似乎对手太弱,梅长苏想翻谁翻谁,故事有点平。24集后,他们之间真正的共同目标才浮出并达成统一,格局从夺嫡(已经烂俗的题材)上升到复仇和还国家以清明政治。而且了解人物关系后,才意识到众多人物之间的家族关系,每个人做每件事时所面对的挣扎和选择,这时才开始喜人物之所喜,悲人物之所悲。年轻时,会嘲笑别人“看闲书落泪,替古人担忧”,现在想想,如今“替古人落泪”,实际上是因为古人的悲喜是今人现实的折射,大家都在古人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从而感同身受。

琅琊榜会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对中国文化有所认同的人看过应该或多或少有所触动。比如12集,梅长苏和周老先生长亭对坐,关于“道”的对白优美简练,梅长苏缓慢内敛地吟出曹植的《蝉赋》完全具化了我对魏晋风骨的想像。记得小时候翻看的连环画中国成语故事,里面的人物峨冠博带,仙袂飘飘。长大后看的古装戏不是繁复堆砌,就是麻袋片上身,梅长苏和周老先生的服装宽袍广袖但不失简朴 ,彼此礼仪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但不觉繁琐。真正让人体会到“是真名士自风流”。真希望胡歌演一部李煜的片子,有吟风弄月,也有国愁家恨。

而且琅琊榜中每个人对出世与入世的纠结也同样唤起我的共鸣。梅长苏霓凰关于“苍山洱海,逍遥自在”的理想和最后所选择的保家卫国何尝不是老庄遁世思想和孔孟舍身取义之间的矛盾?现实没有给我们机会去轰轰烈烈,但每个人也同样面临是远离尘淆还是继续在红尘俗事中纠缠的困扰。所以我觉得琅琊榜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象红楼梦,当然远没有红楼梦那么博大精深 - 有人看到了家国情怀和道义,有人看到了画面构图道具布景,有人看到了美颜,有人看到了风趣幽默, 也有人什么也没看到。就象很多人不喜欢红楼梦,不喜欢琅琊榜也很正常。他们没有在这部剧里找到心中的诉求,可能在其他剧中找到了。我们没有机会知道,说不定是我们的遗憾。他们没有沉下心体会琅琊榜之妙,是他们的损失。

说到服道化, 就算里面的人物梳着秦汉时的头发,坐在唐人的屋子里用宋朝的瓷器喝着茶,那又何妨?本来就是架空剧,将各个朝代的精华熔冶一炉呈现给你,高兴还来不及呢。感谢琅琊榜让我集中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我们为什么要纠结于是否是历史剧呢?所谓的历史剧又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呢?历史本来就是任人梳妆打扮的小姑娘,所谓“成王败寇“。我不会纠结于个别细节的bug, 只要总体情节合理,真情所出,能够唤起观众心中久违的感动就已经成功了,更何况琅琊榜让我第一次发现了前途无量的胡歌。

说到胡歌,可真是亦古亦今,亦中亦西,亦庄亦谐呀。琅琊榜中温润如玉, 伪装者中上海小开让我想起张国容,时而坚定果敢身手矫健,时而耍个无赖撒个小谎, 灵动活泼。四十九日忌里俨然变身美国大兵,脸庞身材非常欧化,完全没有梅长苏男版林黛玉之态。如果三张剧照放在一起, 我可能认不出是一个人, 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非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一部荡气回肠的好剧和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琅琊榜(2015)

又名:Nirvana in Fire / List of Langya

主演:胡歌 刘涛 王凯 陈龙 黄维德 靳东 高鑫 张棪琰 张龄心  

导演:孔笙 李雪 编剧:海宴 Yan Hai

琅琊榜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