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给三位主演,一分给摄影,一分给武指服化道,一分给其他幕后人员,负一分给编剧和出品方)
本帖不上升演员,仅想据已播集(1-12)的效果来探讨为何剧版《成化十四年》女主朵儿拉戏份需要大量删减。希望剧方和投资方重视该问题,即使止损,防止落入一败涂地、难以回本的境地。
问题可以归为三个方面:1)创作层面;2)市场层面;3)道德层面。
1)创作层面
作为耽改作品,电视剧可以具有其独立性,但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其自身内部各方面都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女主朵儿拉的加入则严重扰乱了这一点。
节奏紊乱
跟原著比起来,本剧前三集的节奏较快,两案件并行,三男主登场,几路人马各展神通,让人大呼过瘾。而叙事作品讲究张弛有度,男主们的日常已经起到了舒缓剧情的作用,而且剧版又加入了裴医生一配角,“弛”的方面已非常完备。跟女主的日常互动不仅进一步减缓了整体叙事速度,而且加入的时机常常不合时宜。7-10集剧情急转直下之时,这边隋州身陷囹圄,忍受酷刑,危机重重,那边还在打情骂俏,看月亮数星星,令人唏嘘。
性格分裂
电视剧官方设定唐大人二十二岁,年过弱冠,官至从六品。在剧版前几集中,男主智商在线、古灵精怪还算讨喜。人物整体塑造较为阴柔(并非贬义),偶尔耍耍小性子,与隋冬二人与饭桌之上俨然一家三口,虽没有半点原书风貌,但耽美的底盘依然清晰可见。
另一方面,剧方同时想把男主塑造成情窦初开的清纯男孩,街头偶遇异族美女,女子主动投怀送抱、尚不熟悉便已同宿一床,语言不通还能促膝长谈。男主一碰到女主便心头小鹿乱撞,极速降智,行为娇痴,台词弱智(什么“大战三百回合”?)。
试问这两种设定如何能统一?男主是否有多重人格?男女主在一起时而如同姬友谈心,时而如同两小儿干架。让耽美的受方跟女主恋爱,让痴种挑起侦探权谋大戏的大梁,把笔递给莎士比亚也一样没辙。
情节苍白
BG线没有原著背书,而且目前来看,在耽改的背景下,编剧也没能(没敢)写出什么浓墨重彩的情节。唐泛和女主不过小打小闹、胡搅蛮缠、“斗篷筷子”、“铁达尼号”、鸡同鸭讲。即使后面出现英雄救美,为爱牺牲也必然无法与真正的言情剧相提并论。这些苍白幼稚的片段与主线反差太大,不但没有非看不可的必要,而且让原著粉感到极度不适,转黑回踩。
女主作为工具人的同时还极具危险性。吉安一案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是为了引出向女主借马,男女主同船而写,那后面的“采生折枝”一案是不是为唐泛英雄救美做铺垫呢?用办案推动男女主恋情发展如果是纯粹的BG剧也还可以接受,但是放到耽改作品里根本行不通。如果后期女主成为了“教男主成长的那个女孩”,成为了男主的“白月光”,那这令原书粉和耽美读者不适的爱情戏就会被无限放大,掩盖这部戏所有的优点。
2)市场层面
但当然,在影视业市场化的今天,编剧也是带着脚镣跳舞,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投资方前期判断的失误。
受众人群
耽改作品的受众人群,自然首先是原作的读者,其次是耽美作品的读者,把两者满足了,剧就有了自来水,受众也会相应扩大。《成化十四年》这部小说非常清水,情节引人入胜,稍加修改,就是非常容易让各种人群接受的作品。投资方显然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买下了版权。但他们误以为靠着不错的情节、精美的服化道和令人称快的打戏就能一炮而红,瞬间吸引到历史剧和探案剧的观众。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原书虽然写得非常好,历史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太多了,没有能让人反复咀嚼的对话、熟悉的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情节,他们不会这么容易买账。而《成化十四年》原书是一部处理得很精妙的耽美+探案+权谋作品,把人物魅力、胸怀和大义,人物间的惺惺相惜,中后期开始发力的权谋,和一波三折案情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让人不忍释卷。而改编后的电视剧,看了十二集,台词写得味同嚼蜡,主要人物情商下线,案情被简化整合,武打戏就那么几场,也看不出什么波诡云谲、金戈铁马,这样怎么可能首先吸引到大量的历史剧,或者探案剧的观众?还是说女主的颜值和造型美到惊为天人,倾国倾城可以吸引一票直男观众?既然这两点都做不到,还要去碰耽改的逆鳞,可谓定位失策。
尬捧演员
因为这几年耽改剧火了几部,这种类型的剧也就自然变成了捧人的手段之一。人可以捧,但不能捧得愚蠢。这部剧里已经至少有两个角色(裴医生和冬儿)来分走男主的人设(其他的不提也罢),导致他的亮点所剩无几,人物可看性大大折扣。官鸿的颜值没得说,粉丝群也遍及好几个国家,靠这点勉强在支撑,这个时候再要给他加一个女主,可谓雪上加霜。大概投资方以为他是奥斯卡影帝,可为无米之炊,三管齐下地整唐泛这个角色。他没有冬儿聪明,我们忍了;丢掉了验尸技能,我们忍了;变成傻白甜吃货,我们也忍了;但看他充满小家子气跟女主眉来眼去,我们难道还要继续忍么?他这个样子怎么当得起这部剧的主心骨?如果铁了心要捧女主,请让她为唐泛添彩,成为事业上的好帮手,而不是让他在感情中沉沦。资本的运作可以理解,但是运作的要有方法,要做好调研和规划,这样野蛮地尬捧,适得其反。
3)道德层面
然而这部戏加了女主的感情戏后,最严重的还要数道德层面的问题。
国恨家仇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耻辱的事件之一,不仅让明朝军队死伤无数,国力大伤,而且还让成化帝之父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虏。大明和瓦剌之间的深仇大恨在剧版中不是没有体现,隋州已经不止一次明确地提醒了唐泛。考中传胪、位列翰林的唐泛对此一无所知本身就可谓天下一大奇事,然后他居然还跟来路不明的瓦剌少女擦出爱情的火花?这是要给将来要进内阁,做太傅的唐大人履历上加入“通敌”这一笔么?
如果编剧是想通过女主和男主的爱情来化干戈为玉帛,促进民族大融合,那这个立意太高远了,BG线加得太强悍了,靠男女爱情祭奠无数战士亡魂也想得太美了。把“人情”与“国难”相较,这种做法确实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确实古来有之,比如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高乃依的《贺拉斯》,但那都是严肃而伟大的悲剧作品,人性在“集体”面前的悲鸣;或者现代也有像电影《沉静如海》这样的佳作,但它其中的爱意隐忍不发,化作琴曲,令人无限怅惋但又无可奈何。成化的编剧方没有魄力和能力去写这样的情节,它太过庞大,势必会占据作品的中心,而只靠着傻白甜的感情戏则根本达不到“美”的高度,没有钛合金翅膀就请千万不要去做伊卡洛斯……
意识形态扭转
高超的爱情作品总是要挑战一些意识形态的,或是封建礼教、或是出身门第、或是社会境遇,不然就摘不掉低俗的标签。《成化十四年》不是那种走天真路线的耽美小说,里面的主角面对周遭的重重压力,选择了坚持爱情。虽然绝对没有《梁祝》、《牡丹亭》那般掷地有声,但作品中确实体现了一定的反抗意识,这也是耽美作为爱情小说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点。当然,鉴于目前的国情,片方不敢去触及这些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就一定要改编成对立面。唐泛在被催婚的时候恰巧就碰到了梦中情人,林朝东和冯清姿摇身一变成了情侣,冬儿作为小孩子一定要聪明伶俐,甚至在预告里放烟雾弹说跟隋州“白首不相离”,原创主角裴医生取代薛凌跟被家暴的唐瑜发展情愫(原文只在番外提了一笔),后面还有个女配角青歌等着粉墨登场……好像剧方觉得lgbt太不堪了,要“替天行道”,号召观众“回归传统价值观”一样,拿着耽美作品改成“反耽美作品”。可能剧方并没想这么多,只是觉得这样做才“正常”罢了,但是看着着实让人心酸。
宣传欺骗
如果说上文所提到的问题都只存在于作品之中,宣传欺骗则是处于现实中的道德问题。
宣传期剧方对女主只字未提,海报上也看不出任何具体信息,以至于开播之后,女主登场了,微博超话里等剧了一年多的粉丝们还在绞尽脑汁帮官方澄清,直到看到第10集之后才真的相信是加了女主,纷纷惊呼“上当”、“幻灭”。官方目前对此没有任何解释,并偷偷删除了花絮里“女主”的字样。
可以看出宣传方和制作方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制作方不想要耽美剧情,而宣传方想要靠耽美吸引人气,麻烦以后请统一一下思想再干活,生财也得有道。套用剧中隋州的一句话,“你不掏真心,何以期待观众以真心相待?”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从来都只会起到反效果,片方不可怜,观众才可怜,脱粉回踩都无可厚非。
综上所述,片方保留大量女主戏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可能能吸引一小部分颜粉,但只会让该剧在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可能会危及到出品方和演员们未来的发展。请删除故事主干部分以外的女主部分,以及过于明显的感情片段,如类似“你原来这么美”这种让人翻白眼的台词、牵手、接吻(如果有的话)等画面,挽回名声之后自然会有剧粉帮助宣传。
平心而论,这部剧的摄影、动作、服化道、包括情节和演技都效果不俗,甚至非常精彩,配音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OOC的问题书剧割离的话化也可以尽量忍受(而且根据预告唐泛似乎在中后期会有所成长),演员和幕后人员花的心血都是看得到的。如果因为一个角色处理不当而造成全盘皆输实在是对全体演职人员的不公。希望剧方认真考虑该问题,挽救剧版《成化十四年》,不要让它变成《草原儿女情》。

成化十四年(2020)

又名:The Sleuth of the Ming Dynasty

主演:官鸿 傅孟柏 刘耀元 毛毅 王茂蕾 贾静雯 鹤男 李立群  

导演:郭爽 杨欢 杨泰 

成化十四年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