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12-06

二冬:《二冬》和理想

没错,像很多人一样,我一开始也把《二冬》当成纪录片看了。事先先入为主地设定了观影视角,不免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很多定势,尤其在这个视角设定出现较大偏差时,就会越看越奇怪了。开篇没多久,我就开始觉得奇怪——镜头拉得这么近,怎么看怎么不想纪录风格嘛;好多镜头怎么看怎么像安排好的……直到半个多小时以后,才如梦方醒。意识到这是一部剧情片以后,前面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150分钟看下来,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最明显的感觉是这片特贾樟柯,观看过程中忍不住不时和《小武》作比较。三段黑白超现实段落又不禁让人联想到《三峡好人》里的UFO。放映后的交流中又得知杨瑾导演也是山西人,不过出于礼貌我还是没有提及这个问题,毕竟每个导演都希望自己是特立独行、独一无二的。

莫言说过,在创作生涯的开始阶段,一般都是创作人自己的亲身经历,充其量加以加工,往往得心应手。他是在谈及创作素材的时候有此言论的,这也符合人们的一般思路,毕竟拿自己亲身经历作为现成素材是最容易的。对于缺乏创作经验的人,这也更容易让作品通顺流畅、顺理成章。导演告诉我们,这部《二冬》里的大部分情节也都有生活原型的。既然这样,也就让诸如“为什么这样,不那样”的问题基本失去意义。杨瑾导演的回答也大体印证了这一点——他只为反映真实。像“曹小军为什么在挨打以后就不再出现了?”这种问题,只能说明观众没有领会导演的表达意图——谁会偏执地追问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众多匆匆过客为什么是过客呢?应该说这部《二冬》融合了导演大量的人生见闻和人生感触,如果作为观众的你在其中发现了唤起共鸣的东西,那么尽可以去感慨、伤感、愤怒、悲哀、思考、指责、控诉……至于“为什么”则大可不必,难道你忘了中小学语文试卷上诸如“作者在这段为什么这般写?想要表达什么?”之类的万恶无聊问题了吗?从我个人来说,本来对这部电影没有什么要多说的,无奈交流环节猜火车里冒出一位风风火火的大叔,让现场气氛一度紧张起来,这样就让我又有话想说了。

这位大叔蛮横的价值绑架,让我想起很多雇主老板面对应聘者时的论调:“现在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没有理想!想当年我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接下去便开始慷慨激昂地讲述起自己头角峥嵘的青春岁月,不管那是不是真的。平心而论,大叔对于片中人物的指责大体上是得体的,二冬及其同龄人群体确实是在为生计而挣扎着,很难说有什么理想。不过大叔进而由此推及对导演的质疑,显然是被情绪冲昏脑袋了。至于所谓“镜头语言”,显然是大叔拿来充内行的,后面的质疑根本和“镜头语言”不沾边,所以不再赘述。对于现今50岁的长者,不乏叫80后“垮掉的一代”之人,这和这位大叔恨铁不成钢的激动情绪是一致的。可是这位大叔的致命失误就在于忘了问“为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的年轻人群体这样的思想状态?趋利避害是生物体本能,当现实坦白告诉你怀揣理想会让你遍体鳞伤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坚守理想?年轻时充满理想的你们,又有多少坚守住了呢?当理想在你们心里纷纷破灭的时候,你们除了无奈和痛苦,有没有感到惭愧呢?我想30年的光阴也不足以把这些从你们的记忆里抹掉吧?对于理想,成长于80年代的年轻人最熟悉不过,或许这是中国近百年来最具理想主义气质的一代人。在他们面前,你们五六十年代的人甚至不好意思把自己的追求叫做理想。而这一代人和他们纯洁理想的结局,你们也都看到了。到了我们这一代,“最大的压力不是政治的压力,而是房子的压力”,生计的压力甚至足以压弯脊梁。在这样一种连谈论理想都快成为理想的环境里,你不觉得要我们有理想是苛求吗?当你看到有人把这种局面拍出来的时候,你怎么能不感到欣喜反而恼怒呢?你不觉得这份勇气和执着本身就是源于理想吗?这个即使有理想也要偷偷有的时代里,希望您细心发掘一下吧。

二冬(2008)

又名:Er Dong

片长:150分钟

主演:白李军 杨明娟 

导演:杨瑾 编剧:杨瑾 Jin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