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看完了这三部曲。虽说篇幅不长,NHK制作的纪录片《无缘社会》系列可以说相当的致郁。大量乌云蔽日和寒冬飘雪的镜头,配上只影单形的背影,意气消沉的人看多了恐怕会有自杀的念头。自从播出以后,电视台收到了大量的观众反馈,原以为“无缘死”是老年人独有的现象,没想到已经延伸到了各个年龄。在不知不觉之中,自己已经沦为了“无缘人”。

在纪录片里的2010年,日本自杀人数为2.4万人,而最新的数字(2017年)为2.1万,连续八年得到了缓解。但当中青少年的比例却在逐年增高,一年内有250名中小学生自杀,则是近三十年的最高峰。在中国,这个数字语焉不详,曾经有报道中国的自杀率是23人/10万。(2002年)

人到中年,已经开始接触生死。我亲眼见过自杀的人,很惨烈的跳轨,大活人跳下去被装在几个袋子里提走了。这些年,身边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些非自然死亡。有的因为债务,有些因为顽疾,有些因为情殇。死也许是一种解脱。死亡对于不同信仰的人来说,意义不一样。一个人在调查途中自杀了,看舆论便知,中国叫做畏罪,日韩会被视为某种节气。

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俗话,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纪录片里许多人的生活还称不上绝望,也许只是陷入困境,但“不值得别人信赖”,“对周围没有用处”,就会成为他们轻生的念头。大概是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凡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谨小慎微,非常在意周围的目光,乃至人言可畏。甚至连骂人的用语都是类似这样话,说你是“用不着的家伙”,这种被社会否定的压迫,在日语语境里是令人相当沮丧的打击。

一旦进入“被无视”的状态,就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不了解他们文化的人可能觉得,不至于吧?看纪录片的“遗书”,大多数都写着自己是无依无靠无用的人,是击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无法把握的孤独失重感,心理上的责任感,还透显在选择死的方式上。跳下电车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尤其是星期一的早班和星期五的末班车,一旦发生人身事故会影响一大片,那真是怨声四起。选择深山老林里自杀(富士山脚下的青木原树海就是一个“圣地”),或者跳崖(片中的和歌山三段崖)成为流行。

日本还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做《完全自杀手册》,详细介绍各种自杀方法的生理反应(包括自身感受)与各种方法之相关说明,各种药物致死之剂量、每种方式均附实际案例。一面世就轰动了亚洲,由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不打扰的寻死,这份冰冷的守则与礼貌,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人际关系冷漠的体现。

感到“无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崩坏与颓势的持续。现实社会,一旦人穷,亲情逐渐疏离几乎是必然的。好几个例子都出现,认真工作☞经济不景气☞公司破产☞妻子离婚☞独居生活☞孤独死,这样的趋势。日本本身也没有“养儿防老”这样的习俗,看报道说许多孤寡老人(尤其是年老妇女)到了最后老无所依,竟然选择盗窃进监狱,好歹有个安稳地方下脚了,听起来不胜唏嘘。前两年看国内也有同类型的案件发生,老汉为求养老而行劫,这当成了新闻来报道。黑色又荒谬的现实,不知道若干年后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

纪录片里出现了直播主持的内容,衣食住行生活全态都放在了互联网上。将近十年前的片子了,跟现在的网络主播早已是一种职业有所不同。和现在光鲜靓丽的主播不一样,这些宅男宅女们属于社交无缘群,渴望与人交流,万一倒在摄像头前,至少有人会去报警。有时候不免感慨,互联网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虽然虚幻但热闹,温不温暖不重要,无缘人最怕的就是连搭理的人都没有。

感谢你看完了这么长的文字。

无缘社会 - 创建新的联系無縁社会 - 新たなつながりを求めて(2011)

又名:无缘社会 - 谁管我死活

上映日期:2011-02-11(日本)片长:73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