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片源的問題,只看了第四集。

我不是憤青,但卻有那麼一點懷舊的好古癖好。生在現代化(這個詞也是日本來的吧……)的中國,實在不忍忘記了很多古老的東西,尤其是這些東西,乃是默默滋養你成長的奶水,雖然很多人並沒有兒時吃奶的記憶……

其實捉摸可以發現,漢字本身乃是因形得象,由象索意。故而,古文並沒有太多兩個字組成得含義。諸如跑步,火柴,吃飯等今天常用的詞彙,拆開來看,含義各不相同。只是今天,我們只明擺每個詞的含義,卻忘記了單個漢字所包孕的諸多意嚮。
日文帶來的詞彙給近代中國邁向現代科學鋪平了道路。其實看一下片中那些熟識的詞彙,我們常用都不知其來源,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嗎?我們常說,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或者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不也需要問一下漢字的來源嗎?
日本人的聰明在於他們懂得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啓蒙。這樣的方式有好有壞:好處在於一般的民眾都可以從中受益,就像“進化”要比“天演”更容易被大眾理解一樣,這部紀錄片也用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我們了解了日語漢字對中國的影響。但它也有缺點,即是過於簡單和通俗的解釋,遮蔽了漢字本身的深厚內涵。我們今天可以輕鬆地明白“民主”和“真理”,但什麽是民(據說是栺眼睛被刺瞎的人或奴隸),什麽是主(或許跟王有關),什麽是真,什麽是理,並不瞭解。甚至連這樣的疑問都無從提出了。

日文對中國的貢獻,同樣說明了漢字的偉大。可以試想一下中江兆民在苦於沒發繙譯法文的時候,終於在漢字中找到通途的喜悅,一個日本人尚且能夠感受到漢字之偉大,我們漢字的傳人卻天天抱著英文去“瘋狂”,這不是件很羞愧的事情嗎?
支撐文明的不是經濟,而是文化。漢字就是我們自己現存下來的屈指可數的財富。

日中两千年 汉字的交流日中2千年 漢字のつきあい(2010)

又名:日本汉语的形成

片长:25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