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06-09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爱是慈悲

  这是导演克劳斯•哈洛以镜头写就的使徒书信,写给主、神父以及凡人。伯格曼之后的北欧,风景旧曾谙。

天堂

  我不能不认为,这就是天堂的模样:碧天流云,水草丰茂,宁静从面前一直蔓延到遥远的湖畔直到天边。一间简陋的乡间小屋,一座朴素的乡村教堂,屋檐之上,天幕之前,十字架清晰可辨。就像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一千多年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祷告,周日礼拜,受洗于教堂,埋葬于墓地,那是永恒的时间,一千年也宛如一天。
  天堂,只不过源于信仰。
  克劳斯坦承他的确是要拍摄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因此,你不要被如诗如画的镜头、清澈悦耳的琴音所欺骗,认为这是一部温情脉脉的治愈系电影。这个由一位寂寂无名的女性剧作家写的平淡故事,在克劳斯的镜头下展现出北欧民族对信仰的执著与虔敬。这只是发生在世界边缘的一个小故事,却成了银幕上的神迹。
  壮硕的芬兰女人蕾拉不知犯了何种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孤独的服刑十二年后,她被一个匿名者保释出狱。监狱长令她去一位目盲的乡村神父那里做助手,蕾拉怀着对世界强烈的敌意和不安,来到了雅各布神父所在的乡村。让罪犯到教堂里劳作以赎罪,这在中世纪并不鲜见。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医生维萨里就曾被教廷勒令到耶路撒冷朝圣。所以,假如我是不信神的蕾拉,对到教堂里工作一定会心怀抵触。蕾拉与神父相见后,只是机械的给神父念那些要求祈祷、寻求帮助的信徒来信,按部就班的回信,日复一日,乏味且烦躁。
  这时唯一安慰我们的,是每次邮差从夏风吹过的林荫泥土路上骑车而来,“给雅各布神父的信!”树冠摇曳,琴声如诉,真美啊。美丽转瞬即逝,当信笺渐稀,时光枯萎,春去秋来,神父与蕾拉之间犹如持续拉伸的钢丝终于断裂。有一天,神父和蕾拉在教堂里发生了冲突,蕾拉认定神父对信徒包括对她的拯救,只是为了成全神父自己的道德,而不是真心的帮助她。神父和蕾拉都陷入精神危机。但他们绝处逢生,神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蕾拉在一场未遂的自杀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在念完最后一封信,一封虚构的信同时也是一场真实的告解后,蕾拉得到拯救,神父带着喜悦升入天堂。
  与克劳斯其他的作品相似,影片镜头的节奏一如既往的舒缓稳重。他的电影总是使我想起阅读《圣经》时的感受:娓娓道来,处处动心,时而是散文,时而是诗。在片中天地之间大自然的静美之下,镜头重在刻画神父和蕾拉的面庞,二人的区别是如此明显:神父看不见你,你却能看清他的脸,体会到他表情的局促、伤感、痛苦其实都是一种“我主慈悲”的写照;蕾拉看得见你,你也看得见她,你与她是那么的相似,不信神,吝惜爱,目光里盛满对整个世界的不信任,却又分明让人感到一种期待救赎的怜悯。我不得不说,尽管克劳斯与伯格曼气质迥异,但影片人物的这些面庞,我必不是第一次见到。

罪与爱

  人生来有罪,这样的话基督教文献里俯拾皆是。我们此时固然不必追究原罪这个话题,倒是不妨说,即使在科学与理性毫无疑义统治着的现代社会中,人仍然不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人类与公元零年时一样脆弱。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承认这一点,或者承认也未必在意。就像蕾拉,从影片开始就身负罪愆,似乎丧失了爱的能力。但她并不以为然,照常吃饭睡觉,读信写字,恐吓邮差,不爽神父时还顶个嘴。这与我们过的生活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么?
  直到蕾拉与神父在教堂里发生冲突的那一天,才把所有的矛盾、误解、虚无和绝望都从内心深处驱赶到大地上。那天是雨天,发生的事情原本极为简单,神父第一次身着道袍,告诉蕾拉说他要去教堂主持婚礼,让蕾拉一同前往那个孤单伫立在大地上的石头教堂。他们等了许久也没有宾客前来。只有神父一个人在空荡荡的祭坛前,说着婚礼上人们耳熟能详的那段“爱是持久忍耐”,他的盲目之前仿佛有着最虔诚的男女。蕾拉忽然意识到,这场婚礼并不存在,纯粹是神父的想象。于是蕾拉残忍的说出真相,“没有人来!没有婚礼!”神父霎时陷入慌乱,那种窘迫的表情令人心酸,颓唐的瘫坐在椅子上。“我只是上帝实现慈爱的工具”,神父如是说,他先天的盲目隐喻了他的原罪,因而他才选择成为沟通上帝与凡人的神父,给人们祈祷是他作为神父的使命。他一辈子都执著于此,即使在蕾拉用一种现代人的狂妄语气质问他:“这些祈祷有什么意义啊?”神父也不愿意承认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信仰上帝,他宁愿对蕾拉说,仅仅是“人们不再需要我”。
  此时蕾拉说出了影片中最重要、最犀利也最谬误的一句话:“你帮我申请假释,只是为了想拯救别人(来成全自己),我不是那种需要你施舍的信徒!”多么令人耳熟能详的逻辑啊,就像罪人们对耶稣说,你被钉上十字架只是为了成全自己。
  曾经,人类基于自身的有限性而信仰,通过上帝来实现自己的超越,凡人甘愿接受上帝的拯救。神父作为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负有拯救罪人的义务。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让宗教的救赎竟被误解为一种道德压迫,自由泛滥更让一个人认为堕落也是合情合法的。这才是令神父陷入精神危机的根源:他无私奉献一生,却被认为是自私的;耶稣以生命为世人赎罪,却被认为没有意义。面对危机,神父只能孤独的在教堂食圣餐,饮圣水,躺在大地上。他反复诵读《哥林多前书》第13节那句话:“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于是我们可以肯定的知道,神父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神父没有和蕾拉辩解,他甚至说也许的确为了自己,但他更确定的说:“这是神告诉我回家的路。”
  而蕾拉的路注定坎坷。当她误以为神父对她的帮助只是为了成全自己的高尚道德时,她不仅愤然拒绝帮助神父回家,而且决定离开这里。她从神父的全部储蓄里只拿走一部分钱预备付车费,在我看来这不仅不是偷窃,而是蕾拉第一次表现出人性中的不贪婪,这是她走向救赎的根柢。出租车来接她了,她却猛然意识到无家可归,随即陷入了绝望,绝望到准备自杀。正如加缪所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即自杀。在我看来这也恰恰是基督教否定自杀的原因。蕾拉在上吊的绳索圈里延宕良久,回味神父的行为,雨水漏进来,打在耶稣像上,宛如泪水滂沱。蕾拉找到了内心中爱的能力。
  神父与蕾拉的冲突终于化解,但二人之间看似相互救赎的关系,其实只是神父在救赎蕾拉,绝非心灵鸡汤式的相互救赎。正如上帝对人的拯救是绝对的,当蕾拉意识到了自己的脆弱,就不能拒绝拯救,也就理解了神父,理解了人的有限性,这才是信仰的发源地。克劳斯曾说:“这部片的主题,也是一开始就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对人类脆弱时刻的描绘,并以此实现人类生命真正的价值。”

最后的信

  在耶稣尚未殉难的时代,他的使徒们在羊皮纸上写下书信,用虔诚的话语给苦难中的人带去福音。从此,我能数出一长串谦卑的名字,他们都在信笺的末尾写下“愿主与你同在,阿门”。尤其是和海萝丽丝演绎出伟大爱情的教士阿贝拉尔,他留给人间的正是亲吻神学的宗教情书。
  在《给雅各布神父的信》中,神父也是这样一位神与人之间的信使。他严谨而且敏感,蕾拉与他初次见面,神父拿出面包和茶,当他在餐桌坐下的那一刻,正午的钟声恰好敲了十二下。这说明神父是按时吃饭的,对一个神父来说,这样精准的守时恰好说明了他的虔敬,而不只是古板规律的生活。他收到的每一封信,都捆扎好放在床下。蕾拉在片中给神父念了三封信。第一封,是一位忧心孙子能否找到工作的奶奶;第二封,是一名课业繁重希图有所进步的学生;第三封,是一个在神父的帮助下逃离家庭暴力的女人。可想而知,神父终其一生做的事情,不过就是每天聆听写给他的信,然后祈祷、回信。写信的都是普通信徒,谈论的都是日常琐事,但对神父而言,凡人的需要意味着信仰的存在,也就宣告了上帝不死。这就让最琐碎的事情也变得重要起来,尽管凡人的生命都是由微末小事所组成。这就是神父的伟大。
  蕾拉起初没有体会到这些,她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写信的芸芸众生中一员,她对这份工作很不耐烦,她拒绝给神父代笔回信后署自己的名,有些信的地址她会不告诉神父,甚至一度把一叠信扔进废井。等她终于理解神父做这件事的意义时,她也为不再有人写信而焦虑。她逼迫邮差大声地谎称“雅各布神父的信”,撕一本杂志假装撕开信笺,而随口编造了一个女人丢狗的平凡故事。蕾拉的诚实显示出她不擅虚构,于是很自然的讲述起自己的故事——一个爱与罪的故事——蕾拉之罪的悬念到此才得以揭开:恰恰是她出于对姐姐的爱,杀掉了家庭暴力的姐夫才获罪。
  这是神父收到的最后一封信,虚构的信,却也是最真实的信。曾在空荡荡的教堂里祈祷却无人来告解的神父,也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寻求告解的人。蕾拉哭诉了曾发生的一切,神父当然知道她讲述的是谁,于是对蕾拉和观众说出了另一个秘密:保释蕾拉的不是神父,而是一直在寻找她的姐姐。神父拿出一叠信,那是蕾拉姐姐和神父之间的来信。蕾拉恍然大悟,是神父一直在指引着姐姐,如果神父只是被动的保释蕾拉,那必然是不够的,神父做到的是重新建立起蕾拉姐妹之间的情感纽带。蕾拉于是从杀人的“罪”中被救赎,更印证了她本性的“爱”,她是和所有信徒一样的人:拥有爱并且渴望救赎。
  其实,目盲的神父对蕾拉的一切洞若观火,甚至在他被质疑动机的危机时刻,他一度想把蕾拉姐姐的信拿给她看。但神父还是耐心等到了蕾拉的主动告解。“人所不能的,神却能”,神父对蕾拉只说了这一句,足以令蕾拉醍醐灌顶。神父的盲目其实不只是情节设置的方便,更是一种修辞:信仰并不必要耳聪目明,而是要善待自己的脆弱,主动去爱。影片中,观众循着蕾拉的目光看到过挂在房间上神父年轻的照片,那一刻,我的确觉得神父目光如炬。
  神父必是带着喜悦升入天堂,因为人间的使命悉数完成。我忽然想起导演克劳斯在获得由伯格曼本人颁发的“英格玛伯格曼奖”后的一次访谈中说到的话:“我从前不是基督徒,但现在是。”

刊于《看电影 午夜场》2012年第五期“月度推荐”栏目

给雅各布神父的信Postia pappi Jaakobille(2009)

又名:盲神父與假釋女 / Letters to Father Jacob

上映日期:2009-04-03(芬兰)片长:75分钟

主演:卡琳娜·哈萨 尤嘎·盖诺宁 海奇·诺西艾南 埃斯科·洛依奈 

导演:克劳斯·哈洛 编剧:克劳斯·哈洛 Klaus Härö/Jaana Makko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