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
柏桦
  
  在清朝
  安闲和理想越来越深
  牛羊无事,百姓下棋
  科举也大公无私
  货币两地不同
  有时还用谷物兑换
  茶叶、丝、瓷器
  
  在清朝
  山水画臻于完美
  纸张泛滥,风筝遍地
  灯笼得了要领
  一座座庙宇向南
  财富似乎过分
  
  在清朝
  诗人不事营生、爱面子
  饮酒落花,风和日丽
  池塘的水很肥
  二只鸭子迎风游泳
  风马牛不相及
  
  在清朝
  一个人梦见一个人
  夜读太史公,清晨扫地
  而朝廷增设军机处
  每年选拔长指甲的官吏
  
  在清朝
  多胡须和无胡须的人
  严于身教,不苟言谈
  农村人不愿认字
  孩子们敬老
  母亲屈从于儿子
  
  在清朝
  用款税激励人民
  办水利、办学校、办祠堂
  编印书籍、整理地方志
  建筑弄得古香古色
  
  在清朝
  哲学如雨,科学不能适应
  有一个人朝三暮四
  无端端的着急
  愤怒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他于一八四0年死去
这首诗,有着轻巧优雅的表达、与这些物象、表达相匹配的惬意的节奏感,所以看起来很讨人喜欢。同样,很多人可能认为,通过“牛羊无事,百姓下棋”这种新鲜的描述,能够赋予清朝(朝代)一种丰满和质感,事实上也确实能造成这种感觉,必须说对抽象的历史给予了生活化的填充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但是,这首诗有一个致命伤,即这些词语无论如何渲染,都不能摆脱作者强行赋予的性质,即这些物象的择取,词语的渲染,其本身并非出于作者自然的情感,或者说是本来就存在着的情感。它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真情实感。价值判断本身是存在争议的(即对清朝历史的解读),而且在诗歌中,导向价值判断的思考最终会把诗意消解得干干净净! 为什么说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真情实感呢,分析得更具体一点,即一个人假如真的对一个朝代有一种情感或偏好(比如很多诗人喜欢写的唐诗或宋朝),必定是对这个朝代的某一种特质的喜好,其本身也是对这种特质的“为我所用”,而不是通过诸多细节来描述或抽象出这种“特质”,即真正的抒情,必须是把这种特质变成一种先在的、“直觉式”的、浑然一体的东西,必须以这个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它为终点,或拆解它,只有这样,这种特质才是绝对的、有力度的,因为我们知道,相对之物是无法抒情的。
此外,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我们不能把《在清朝》这首诗视为历史题材的诗(或者说偏向史诗),这之间的区别是“题材”和“道具”的区别,这首诗的物象更多是道具。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首有着“小资”面目的伪抒情诗,因为它的抒情性随着你对诗的理解在消解,理解得越深消解得越多。还需要指出,诗中的分段并不构成真正的层次感。
伪抒情的诗很多,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妄图用主观渲染跨越从价值判断到情感的鸿沟,但它空有抒情的气氛却无真正抒情的主体。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你把在清朝换成在宋朝,把相关词语替代一下,这首诗也是成立的。一首诗能够替换,也正说明了它缺乏真正的绝对的抒情内核,因为抒情内核是不可替代的。

在清朝(2023)

主演:赵涛 

导演:贾樟柯 编剧:贾樟柯 Zhangke Jia/韩东 Dong 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