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老的电影了。前苏联拍摄于1953年。片长大约三小时。多数年轻的朋友别说看,就是这个片名可能也没听说过。我以前也没有看过,只是很早的时候在竖排版的《大众电影》杂志上看过介绍。现在终于有闲暇找来看看这部电影了。
写人物传记很难。用影片来表述人物传记,除了《巴顿将军》之外,很少有出色的。要求编导除了对传主的详尽了解外,还要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凝缩出最能体现传主性格的典型事迹来,通过对事情的叙述,表现出传主与众不同的特色。并通过这些事迹,让观众了解人物整个的一生。此外还要考虑叙事中的趣味和观赏性。乌沙科夫虽然是苏沃洛夫的挚友,他的事迹却没有后者那么跌宕起伏,所创立的业绩也没有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那么显赫。影片所找的切入点自然是乌沙科夫最辉煌的那一段,即建立黑海舰队远征地中海。以及丑恶的宫廷权斗。这些已经足以使我们了解乌沙科夫其人其事了。至于对人物的拔高或贬低,观众很难去苛责60年前的编导了。毕竟编导所描述的也是距离当时160多年前的历史了。并且当时编导所处的环境难免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以及编导个人的喜恶。咱们将就看就是了。
影片分三个阶段来叙述乌沙科夫的事迹。第一是在赫尔松建立黑海舰队。那时乌沙科夫仅仅是个海军上校,他带领几百人,冒着鼠疫的危险,组织工匠,恢复造船厂的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建造军舰。终于创建了黑海舰队。并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主要基地的建设。如影片中波将金公爵对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所说:“圣明的彼得大帝在位的时候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帝王,要是他仅仅有陆军,那么他只有一只手,要是他再有了舰队,那才算有两只手。这就是我们俄罗斯的第二只手。”
第二阶段是和当时最强大奥斯曼帝国抗衡,指挥分舰队的乌沙科夫在菲多尼西岛海战中击败优势的土耳其舰队。夺回黑海的控制权。
第三阶段是远征地中海,收复了被法军占领的爱奥尼亚群岛。继而攻占防守严密的科孚岛。并乘胜西进,与苏沃洛夫南北夹击,攻占了那不勒斯和罗马。
乌沙科夫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在历次作战中,他不拘泥于当时沙俄帝国制定的海军条令,以实战需要为原则,创造了自己的一套战法。违反条令在当时是重罪,重则要被绞死的。而他却不管这些,改变了当时传统的一线队形,集中火力于有决定意义的目标,首先摧毁敌旗舰,在战斗中建立预备队(“恺撒旗”部队),以扩大主要方向上的战果,在近距离内进行战斗,以取得最大突击效果。影片中所展现的在攻占科孚岛的战斗中,拿破仑曾宣称:“战争不是在礼拜堂里传道。敢于攻打科孚岛的只有疯子或是天才。”而乌沙科夫就是这样的天才。他一改陆战队掩护舰队的做法,将军舰视为移动的炮台,首创以舰队火力掩护陆战队抢占滩头阵地,获得巨大成功。在一百多年后的诺曼底登陆战和太平洋各岛的登陆战中,沿袭的仍然是乌沙科夫的这套战法。
影片对乌沙科夫的刻划不仅仅限于军事上。他和中国的林则徐一样,都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先进人物。当时的欧洲,以伏尔泰、卢梭等人为代表的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席卷全球,这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为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本人也受到其思想的影响。甚至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建国的一系列理论和宪法的渊源。身处欧洲边缘的俄国自然不能例外。影片中曾多次提到乌沙科夫是伏尔泰的信徒。他的内心是赞成这场启蒙运动的,我们还可以认为,他也是支持法国大革命的。不过,设身处地为他想想,乌沙科夫真是不容易。一方面,他顺应历史潮流,渴望变革,有着无比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希望看到俄国的进步;另一方面,他又是女皇手下的大将,是“体制内人”。他要想在这个近乎野蛮的国度中生存,要想实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他就必须继续当好沙皇的仆人。他明白“与狼同居,就得学狼嚎”。他选择的方式就是远离政治,在有限的范围中,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多数情况下,只有装傻。给人以政治上的愚钝和不善迎合的印象。
他收容了曾经追随普加乔夫起义的吉洪,担任造船工头。对旁人的指责和警告充耳不闻。吉洪为了报答乌沙科夫的知遇之恩,努力工作,英勇作战,直至战死疆场。在影片结尾,嫉妒乌沙科夫的官员们以吉洪的事为名,攻击乌沙科夫收留叛匪。恰恰就在祭奠死难将士的仪式上,沙皇一纸敕令发来,要求乌沙科夫立即逮捕吉洪。乌沙科夫抑制住愤怒,不无讥讽的对沙皇的使者说:“你们来晚了。”
在收复希腊诸岛后,乌沙科夫在此建立了共和国,并亲自起草了宪法。面对希腊部下的疑惑,他说:“你既然是希腊人,为什么不遵守自己民族固有的传统呢?我是皇帝的仆人,我要效忠皇帝陛下。可是这个地方曾经有过共和国啊。”
对于乌沙科夫的这些举动,老练的波将金公爵看得一清二楚。他对乌沙科夫说:“你是一个很好的军官,乌沙科夫,可是很不幸,你并不适合于这个时代,所以你未来的处事会很难。”他不幸言中了。尽管乌沙科夫战功卓著,却没有得到沙皇应有的赏识,最后郁郁而终。
乌沙科夫的努力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俄国陆海军元帅、女皇的情人波将金公爵的支持。他老谋深算城府森严,他用人的标准是只看结果。他赏识乌沙科夫的才华,支持他对海军的各项革新。根源是他和乌沙科夫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俄罗斯的强大。区别在于,乌沙科夫心中的俄罗斯是整个民族的,而波将金的俄罗斯,只是女皇的。乌沙科夫要的是“解开我的双手”,波将金想的是“后代为他塑立的半身像或全身像”。时至今日,波将金们早已成了历史的沉渣,人们永远记得的是乌沙科夫。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是俄罗斯最辉煌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如普希金所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轰鸣声中,像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一直以来,俄罗斯民族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那些历史上的英雄们伊利亚、苏沃洛夫、乌沙科夫和库图佐夫一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典范。一九四一年当德军临近莫斯科的危急时刻,斯大林在红场上用这样的演讲作为结束语:“让我们的伟大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札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吧!”正是这些英雄们激励着俄罗斯民族不屈不挠,忍受苦难,戮力前行。这样的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影片还出现了英国著名的海军将领纳尔逊。编导对他的褒多于贬。对于英国政府的权谋,纳尔逊显然是不满的。他说:“这是战争,还是肮脏的屠杀?我们的责任是指挥舰队,而不是阴谋诡计,是打沉敌人的军舰,而不是杀人。我们是英国人,还是……”。可是听命于政府,他仍然对平民和法军俘虏进行了屠杀。影片中的场面,使人想起了戈雅那幅著名的油画《1808年5月3日》。只是被枪杀的对象反过来了。倒霉的却始终是底层的人民。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乌沙科夫指责纳尔逊枪杀俘虏,最后说:“如果你同意以后不再干这些事,咱们就握一下手吧”。这时镜头转向了另一个房间。当镜头再转回来时,瞬间的情景已经结束了。观众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握手了。联想到《阿甘正传》里也有相似的场景。阿甘在反战集会上讲话,一上台,麦克的电源就被一个警察悄悄拔掉了。当人们接好电源,听到阿甘说:“我就讲这些吧。”谁也不知道阿甘讲的是什么。这种拍摄手法很幽默。
影片的构图中规中矩。看不出什么创新。也许这种方式在60年前就是一种创新吧。
影片的所有人物包括乌沙科夫都是操着一水娴熟流利的东北话。和本山大叔有一拼。
本人评分:7.5。

海军上将乌沙科夫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1953)

又名:Admiral Ushakov

上映日期:1953-04-23片长:108分钟

主演:Ivan Pereverzev Boris Livanov  

导演:米哈伊尔·罗姆 编剧:Aleksandr Sh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