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洞》是最近看过的一部片子,一部好的作品就在于它可以向你表达情感上的某种东西和你共鸣,《兔子洞》就是。
主人公贝卡痛失爱子,她生活的悲伤版本由此展开。她冷冰冰的拒绝邻居的邀请,厌恶倾诉小组的聆听,……
我们又都何尝不是如此?悲伤的时刻,拒绝好友的揣测,厌弃同学的询问,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引起自己的勃然大怒… 仿佛你的悲伤与世界格格不入,与所有人之间树立一道屏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原本就是件困难的事情,而此刻变得更为困难,你希望自己会摆脱,拼命地清洗过去的回忆,却一不小心在某个时刻触电般的全盘想到而悲恸不已。像电影中贝卡看到杰森婚礼那刻,瞬间又陷入悲痛中在车子里失声大哭,是的,事情从来不会过去,它只是在你原谅它的起因之后发生变化,让你仿佛觉得它已经过去不再会打扰你的生活,但在你未自己打开心结去原谅之前,它只会越来越沉重,不可避免,难以摆脱,而这样不肯走出的你只能是个孤独患者,在不想理解别人中不肯承认自己,用自己的悲伤与世界对抗,然后活在自己的悲伤版本中。
好在悲伤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许在某个阶段它占领了你生活的全部,但只要你打开自己的心结,去宽恕和原谅,它就会如影片中母亲所言,事情的重量会发生变化,从某一刻开始,它可以变得可以承受,让你从它的重压下爬出来,能像一块砖一样放在口袋里拿着走。电影中的贝卡最终通过与车祸事主杰森的交流中选择原谅,而她自己也终于找到了世界的另一个入口,想必她会像影片中所言,在另一个版本中欢度年华。她原谅杰森是因为她知道这种不被悲伤释怀的感觉有多糟透,原谅成了她悲伤的最终出口,儿子依然是她心底的伤口,但她已经可以承受了,这就够了,不是吗?
悲伤从来不会停止,事情也从来不会真正的过去,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不会是安慰和同情,它需要的不过只是自己对起因的原谅,对经过的忍受而已。和影片中一样,悲伤的时刻,或许会有平添无数你难以忍受的观点,增加很多你无法接受的善意,你可以冰冷地拒绝,你也可以不屑地离开,但重要的是你要看到悲伤的自己,你也要尝试去发现另一个不再沉浸在悲伤中的自己,去想象去接受去原谅,也许你就可以找到爱的拐点,看到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最后的最后,影片也并为给我们快乐的贝卡的版本。只剩下一个美丽静谧的黄昏,失去爱子的贝卡夫妇温和随意的对话,忧伤的贝卡与丈夫的对抗已经结束了,而同样哀伤的丈夫也选择原谅事主,忠实于忧郁的妻子。已经是很美的结局了,不是吗?贝卡与世界的对抗已经结束了,至少她已经开始融入她的生活,这样沉重的悲伤她已经可以承受,不用再逃避了,这已经是她的另外一个版本。不也很完美吗?
而诚如作品中所展现的,悲伤的时刻我们也许会像豪威抽大麻,找自己一点都不爱的倾诉小组去转移注意力,却依然在暗夜里看着往日的回忆泪流满面,我们也许如同贝卡一样,顽强的用自己的悲伤隔绝一切,与世界倔强的对抗,不需要别人理会,更不妄图他人理解。我们会被原谅有悲伤的各种姿态,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在另外一个版本中有不同的自己,这世界肯定不会只是忧伤版本自己孤零零的存在,然后尝试去接近另一个版本的自己,悲伤需要的并不是拼命逃避和努力忘却,既然它已存在,我们就无法躲避,我们需要的只是再多一点点时间,多一点点勇气去原谅它的存在,去面对它不经意的再次重现,然后缓缓地从它的重压之下走出,仅此而已。
不过是一个悲伤者的故事,我无法体会影片中贝卡痛失爱子的悲伤,但我依然可以理解她悲伤与世界对抗的决绝的态度,这是悲伤的我们固有的姿态啊。很庆幸会有这样的作品可以引发自己的共鸣,也很喜欢这么一部如此优秀的作品去解读另一个自己,平行宇宙,无数个交错的空间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需要被发掘被喜欢的肯定会有更优秀的自己。
《兔子洞》不只是贝卡的爱的拐点,更多的是它在教给我们如何走出忧伤的沼泽,如何面对以后悲伤的自己。我们期待的是,有一天,能够不再陷入沉重的悲伤,宛如一脸轻松的笑着讲述悲伤的往事,这便是我们另一个不再用悲伤抗拒的世界的入口,贝卡已经找到了,我们呢?

兔子洞Rabbit Hole(2010)

又名:心灵触洞(港) / 爱,让悲伤终结(台) / 爱的拐点 / 出口

上映日期:2010-09-13(多伦多电影节) / 2010-12-17(美国)片长:91分钟

主演:妮可·基德曼 艾伦·艾克哈特 黛安·韦斯特 迈尔斯·特勒  

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 编剧:大卫·林赛-阿贝尔 David Lindsay-Abaire

兔子洞的影评

hong
hong • 兔子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