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的三位主人公,一位是动画片导演,一位是艺术家,一位是公司的CEO,分别在三个不同的领域,把他们放在一起的原因是:他们都是“手艺人”。抛开他们具体从事的事情,有一个身份是可以赋予他们的:创作者。从无到有,从混沌中不断地摸索探寻,眼前有无数的路可以选择,可是哪一条路是通往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是影片要展现的。
提起许诚毅,没有多少人会知道它,可是一提起《捉妖记》这部一段时间内国内票房最高的电影,几乎是无人不知。影片拍摄的时候,他还在摸索中。他之前最成功的动画作品是《怪物史莱克》,人称“史莱克之父”,现在他回到中国,要创造一个中国的“怪物”,这个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他虽然有着中国人的面貌,可是他对中国是陌生的,中国人的笑点他不懂,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他也不懂,就这样他开始了一个探寻的过程。他去拜访了琴师、画家等,来搜寻灵感。在影片里看到他又萌又懵的神情,真是觉得又好笑又可爱,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老小孩。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一个小孩,对周围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这点分外打动我。创作者就是需要有一颗好奇心,才能创造出超越平庸世界的作品来。他也的确是做到了,《捉妖记》中那些奇奇怪怪又非常可爱的“怪物们”,分外讨人喜欢。
另外一位主人公是艺术家邹操,一位在西方艺术世界受到关注的画家,回到中国要重新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看这段。他有自己的哲学思考,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有和无如何相互转换?这些在精神层面进行的思辨,他却要通过实体的方式来展现。比如说他要做一个“非有非无”的概念作品,通过宣纸、墨、冰等来向我们展示这个有与无相互转换的过程,真是让人佩服他的巧思。但这个“巧”其实并不“巧”,辩证的概念与物理实体之间存在张力,怎么抓住最关键的转换那个“点”,是需要深入的思索和高超的技艺。
张向东原本是某著名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但是他退出了这个有着大好前景的公司,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设计自行车。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人是有“执念”的。哪怕这个执念的对象,在别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也在所不惜。自行车,是曾经人们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现在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出了。但自行车发展百年,有了它自己漫长的历史和复杂精妙的工艺。张向东就要在这个领域开创自己的品牌,设计自己心目中想要的那种理想自行车,是非得有浓厚的兴趣和无畏的信心才行。影片也在展示他在这个过程碰到的各种问题。工艺的改进,美学理念的变化,都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是一个持续的难题。这个克服难题的过程,逐渐往自己的“理想自行车”靠近,是驱动创作者往期走的最大动力。
看这类影片,我特别期望看到的是过程的展开。过程,意味着不断地抉择,不断地碰壁,不断地感觉有了新的方向又不知如何下手,这是个煎熬痛苦却又饱满兴奋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虽然在物理时间上是均质的,可具体到个人确实极度粘稠的。人在这个粘稠的时间段,不断突围,又不断失败,乃至最后终于看到有个清晰的轮廓出现,一个追求许久的东西逐渐展现出了他迷人的轮廓,此时那种成就感真是无与伦比的。
可以说这三位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少数派”,在太多的人日渐消融在平庸琐碎的生活中时,他们显得卓尔不群。他们这样的“手艺人”,每一个都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并且他们还把这种独特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ThinkPad独立制作的这部影片,以“少数派”为视点来寻找这样的人,它也是以这样的精神来观照自己,这一点难能可贵。
真希望纪录片能提供更多的细节,那才能看得过瘾。最后,我要向衷心地向三位“手艺人”致敬,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有自己丰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