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桑·霍克不再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中的那个青年小伙子,而是《最炎热的州》里颇具牛仔气质的老爸。小说出版时,《纽约时报》就评论说:"Hawke does a fine job of showing what it's like to be young and full of confusion. "和《爱在黎明破晓前》的女主朱丽·黛比一样,伊桑也有自己的导演作品问世,也依旧延续着以往文艺生活的氛围。

事实上这部《最炎热的州》与《爱在黎明破晓前》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两部影片的架构都是以男女主角之间的对话为主,通过他们双方不断的谈话推动电影的节奏和故事的进展。

伊桑·霍克很善于创造这种敏感细腻的人物个性,无论是作为演员、作家还是导演。这可能和他本身的所具有的文艺青年的特性息息相关,或许就是他性格的某个缩影,被他放大、丰满,造就了男主角威廉这样的人:出生在德克萨斯,一个人在纽约打拼,对着镜子练习台词的演员,陷入爱情无法自拔。

他与萨拉第一次见面就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个美丽聪明的女孩。萨拉是只身一人来到纽约为梦想奋斗的创作歌手,她想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外表看起来坚强独立,却曾经为情所殇的女孩,正是由于萨拉身上独特的气质吸引了威廉,使他为之深深着迷,而萨拉却犹豫不决,在接受与拒绝之间不断徘徊。也就是在这一进一退的爱情中,给两人后来的发展作了铺垫。

影片除了威廉与萨拉的爱情这条主线索,还隐藏着另一条相对较暗的线索贯穿电影始终——威廉与父母的关系。父母过早离异,让他变成没有足够父爱母爱的“孤儿”,给小威廉的心带来不少伤害,与萨拉抗拒爱害怕爱相比,威廉近乎疯狂的索取爱付出爱。这一切都与他童年家庭破碎的阴影有关,他只是个缺乏安全感的男孩。而在与萨拉的感情纠葛中,威廉渐渐体悟到成长的真谛,他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文艺片的制作规律告诉我们,镜头不能规规矩矩,视频轨道和音频轨道一定要重叠剪接才够层次。典型的文艺片模式和腔调,画面色调力求低调,彰显现代人生活的孤独感等等。种种此类定律使文艺片的拍摄范围仅仅围绕孤独、寂寞等情绪,无法突破约定俗成的框架。

无可否认,伊桑•霍克是好莱坞特立独行的忧郁才子,凭借其颓废的胡须和迷人的嗓音征服一众文艺男女青年。不过电影有些老生常谈,拘泥于传统,不如期待般让人眼前一亮。总体来说伊桑•霍克这次导演的角色转换不过不失。

对于一直喜欢伊桑·霍克和其电影的我来说,多少会有些失望。不过这部电影也算得上是诚意之作,毕竟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伊桑·霍克青春的缩影,而电影中那句“我的心是金子做的,你用什么来换”或许正是伊桑自己内心的真实独白。


PS:结尾女主角萨拉演唱的那首《Never see you》绝不比《Once》的OST差。

最炎热的国度The Hottest State(2006)

又名:最炎热的州 / 热力四射

上映日期:2006-09-02片长:117分钟

主演:马克·韦伯 丹尼尔·罗斯 格伦·鲍威尔 Anne Clark 

导演:伊桑·霍克 编剧:Ethan Hawke

最炎热的国度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