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都铎王朝》,那就是“华丽”;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华丽丽”。对一部电视剧来说,《The Tudors》的华丽绝对赶得上一部电影的浓度。画面的鲜明与内容的香艳相得益彰,王座、冠冕、锦绣华服,俊男、美女、刽子手的屠刀……看片头就知道这一定是一部叙述奢靡的宫廷之中的私情故事和权力阴谋的大戏。

看了一季,实在无法不去联想我们自己的宫廷戏,不是电影大片那种能在房顶上乱飞的宫廷戏,而是类似《雍正皇帝》的“正说”和类似《微服私访》的“戏说”。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瞧咱中国的老祖宗,到底是千年的文明古国,咱玩阴谋那叫什么档次!再看老外,简直就是三岁小孩过家家,所有的阴谋都写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要怎么说中国人聪明呢?看看咱的《三国》,那智慧,那谋略,就算把后主刘禅搬到都铎家的朝堂上去也能把这帮不开化的野蛮人玩得滴溜乱转。不知道英国人看到把他们的老祖宗写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猪级动物会不会跟美国人急,也许英国人会照例嘲笑美国人,乡巴佬鼓捣出来的东西也就这样了,没文化就是没文化。点缀些个诗歌音乐,也都是为了偷情准备的。

没文化打什么紧?《都铎王朝》的看点反正也不是文化。选择都铎王朝,既没选择血腥玛丽也没选择伊丽莎白一世,而是选择了亨利八世作主角,显然是看上了这个“蓝胡子”娶了六任老婆,“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生”,放到现在也够波澜壮阔的婚姻史和密切相关的席卷欧洲意义深远的宗教改革。而且按美国人的喜好,后宫里勾心斗角绝对是收视率的保证。其实中国人也如是,就算是声称自己“写不好女人”的二月河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给小说里塞进几个女人。顺便一说,二月河的女主角真的不怎么样,倒是个把只露一面半面甚至根本不露面的女人比较有得看。写艳情中国人绝对搞不过美国人,不是写得神圣了就是写得下贱了。

美国人好象从来不给自己设框框,基本不会在乎把某个历史人物贬低了还是抬高了(反正也不是写美国人,要是写华盛顿林肯可能还是要顾忌一下的),所以都铎家的亨利王既不是千古一帝也不会遗臭万年。一方面任性得象个孩子执着于自己想要的玩具,另一方面也残忍得象个暴君玩弄着他人的生死荣辱。很多时候即使是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作者也会对笔下的人物注入自己的同情,哪怕只有一丝一毫。但是我很难想象剧作者在写亨利八世的时候注入了多少同情和怜悯,感觉更多的是对这个“蓝胡子”无情的嘲弄,就象毫不客气地把一大帅哥扔烂泥潭里。亨利为了和新欢安-博林结婚,想要抛弃宽厚仁慈且深受人民爱戴的王后时,竟然在教会法庭上扮演伪君子,慷慨激昂地要求“正义”。当人们为这种厚颜无耻背叛切齿痛恨的时候,野心勃勃的安-博林却吊着亨利的胃口把他耍得团团转,让亨利无比炽烈的“爱情”成了笑柄,知道后来亨利也被安-博林背叛结果砍了她脑袋,我非常开心地准备好爆米花等着看好戏,除了“活该”我实在也想不出什么词儿去形容对这位帅哥亨利八世的感觉了。至于安-博林,史上形容她似乎没用什么好词,电视剧里的安-博林肯定无法象阿拉贡的凯撒琳那样用“好”来形容,但似乎也不能单纯地用“坏”来解释她的行为。首先她是工具,用来帮助家族赢得国王恩宠的工具,但也不能说对亨利完全没有爱。当瘟疫流行时被国王遣离,安-博林的眼泪说明她是受了伤害,感觉到了背叛,内心深处她是想与国王患难与共的。可能也是因此,原本就基础薄弱的爱情完全消失,之后的纠缠再也无法和“爱”联系到一起了,安-博林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和阴谋家。用爱情来定义这对男女的私情,实在是种亵渎。

爱情不纯洁,婚姻不神圣,没有宗教值得信仰,没有理想值得追求,人道主义者把“异教徒”活活烧死,战争与和平是国王们的游戏。做了减法的阴谋与爱情,不适合思考,不适合感悟。但是它华丽,适合娱乐。要是“忠实于历史”让亨利八世成个老胖色鬼,安-博林其貌不扬平胸如机场,那就连娱乐也不适合了,所以《都铎王朝》非华丽不可。如同为了与法国结盟修建的行宫,虽然不过是顶帐篷,但是华丽,而且还好,酒是真的,喝得过。

都铎王朝 第一季The Tudors(2007)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山姆·尼尔 杰瑞米·诺森 娜塔莉·多默 

导演:克莱恩·唐纳利 布莱恩·柯克 编剧:迈克·赫斯特 Michael Hurst

都铎王朝 第一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