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2

我曾经正常:你为什么会追星


  最近,一位好友疯狂地迷上了泰国的某位爱豆,彻底成了他的一名迷妹,在原本就生活拮据的情况下还哭着喊着买了门票要去参加深圳的粉丝见面会。

  追星,在今天随处可见,尤其是东亚民族最甚(高晓松好像说美国等国家的人民不怎么追星,不知是否),君不见如今的小鲜肉鹿晗、tfboys等坐拥多少粉丝,他们(主要是她们)疯狂地表达爱意,不仅仅是口头的、虚拟的,还有行动的和实际的,像有的粉丝写1314封情书给鹿晗、为王俊凯准备高考资料等等,实在令人感动不已。

  其实,追星这个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爱豆应该就是孔子了,这位老人家,被中国人追了两千多年,文人们奉其为万世师表,皇帝们封其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民间也奉若神明,顶礼膜拜。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潘安这位大帅哥每次外出时,都会被一大群贵妇少女粉丝们围得水泄不通,差点让潘安无法呼吸;女粉丝们还纷纷送他水果蔬菜,所以潘大帅哥每次出门都能拉一车新鲜水果回家,其粉丝的疯狂丝毫不亚于今日,可见迷妹现象自古皆然。这也是为什么东亚人民追起星来尤其疯狂,我们有优秀的历史传统嘛,以前的圣人情结,发展到今天就成了偶像情结了。

  那么,从古至今的我们为什么要追星?

  有人觉得是幼稚。这有一定道理,因为毕竟追星的那些迷妹迷弟大都是小学生或初中生,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行为也很幼稚,所以追起星来都成了脑残粉。但仅仅一个幼稚的解释太过简单,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大学生、妈妈级女性也在疯狂追星,还有一些男性追起球星来也不亚于女同胞们。

  所以我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我把它叫做现实缺口。所谓现实缺口,就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大迷妹喜欢他们的爱豆,很大原因其实是将其爱豆视为自己理想男友的代表。我们都对另一半有择偶要求,这个要求在现实中不容易达到,可是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那些明星们可以达到,或者有人把他们包装起来看起来达到了,于是粉丝们就把这些明星当做是自己的另一半,甚至称其为男友、老公。想想,如果你的男友已经是鹿晗了,你还会疯狂去追吴亦凡吗?即使会,其热情一定会减少不小。

  男性追星也差不多。他们追球星,也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他们渴望得到这些球星的技术,所以崇拜他们。古代的文人们,也是把孔子当做一个道德至圣来膜拜的。

  其实说白了,女性也好,男性也好,他们追星,其实是在追一个假想的自己,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女性追优质男性,是因为幻想自己也很优秀,这样才能配得上他。男性追球星,是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变得厉害。所以,爱豆、明星,都是理想自我在现实生活的一个反映,这些偶像其实是镜子,他们反射出来的,是一个假想的自我。所以说,一切行为都是你心理活动的表象,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活动,就是潜意识里总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

  还有一个原因是孤独。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论者,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有性的因素,让他来解释追星,他一定会说是你想跟自己的爱豆做爱。但我可以说是一个孤独论者,我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孤独的因素,所以我曾说:永恒的人生,永恒的孤独。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孤独。孤独的一个表现就是寂寞,所以说,你疯狂地追星,那说明你寂寞了,越是疯狂,就越寂寞。所以,单身者比非单身者追星的人更多,程度更深。故而,要想不追星,赶紧找个另一半吧。


我曾经正常I Used to Be Normal: A Boyband Fangirl Story(2018)

又名:I Used to Be Normal: A Boyband Fangirl Story

上映日期:2018-06-09(澳大利亚悉尼电影节)片长:93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Jessica Leski 

我曾经正常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