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碟片看过了该片,很想严肃地写点东西。因为这部影片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其一是:传记片要怎样拍?其二是所谓精神世界如何表现?其三是所谓“无”的精神世界如何表现?我觉得田壮壮在苦思困惑,这个问题也让我思索了两周不得其解。



我对吴清源一无所知,看片前稍作了一点点了解,没有看过他的自传和别人的描述。看完影片,我觉得导演有很大的追求,想表达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种境界。但是,表达的效果没有得到广泛认同。这部影片像田壮壮除了《蓝风筝》之外的其他电影一样,其艺术追求被人尊重,但追求的效果不尽人意,或者说存在争议。



传记片怎么拍?



总结历史上成功的传记片——我这里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指长时段地表现一个人的人生,大抵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借人物一生折射时代风云。例如贝托鲁齐《末代皇帝》、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最典型的是《阿甘正传》,都实现了这一功能,这种历史的风云变幻,和历史风云中传主的命运,都以其强烈的戏剧性吸引观众。



第二种是专注于人物个性的塑造。人物未必联系宏大的历史风云,可能只是个人奋斗历程、家庭私人生活,但是人物却以其个性的特异而引人注目、令人嗟叹,《狂恋大提琴》、《闪亮的风采》都是这种类型的。



那么是否还有第三种类型或者更高层次的传记片,如同田壮壮的《吴清源》一样,直入人物内心,传达某种宗教性的、哲学性的人生境界?



我的理解是人物的精神世界、精神境界当然可以表现。但是只能通过这个人物的非比常人的换句话就是戏剧性的人生经历表现。我觉得《阿甘正传》、《闪亮的风采》、《莫扎特》、《碧海蓝天》等都表达出了某种哲学性的东西。

人物的内心和精神如何被感知的?难道不正是从这个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在具体的事件中得以体现的吗?传记片不可能绕过事件、绕过戏剧性成功地传达人物精神世界的。



田壮壮的困难是,其一,他拍的是个依然在世的真实人物的传记片,不能编造。

我思索的结果是,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这个真实人物之所以值得你拍,就必然带有传奇性,也就是戏剧性。难道《吴清源》的一生不就是充满戏剧性吗?选择传记片主角的唯一理由就是人物本身的戏剧性——在一个限定范围内的“非凡性”。



其二,田壮壮的对象是一个围棋棋圣,也就是说,围棋本身属于静的、非大众的、观赏性不强的项目。不象大提琴、钢琴、运动项目那样具有动感、大众观赏性。他要传达的精神也是一种超越感、执着感,甚至是一种“空无感”。



的确,这里有独特性。但是我觉得阿城和田壮壮都犯了错误,他们试图以艺术风格的“淡”来表现对象自身的“淡”。这当然是一种策略。但是我觉得效果未必好,思路也过于直接。《诗经》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觉得这种反衬法可能更有效。尤其是对于电影这种艺术来说。



艺术家能够保持创新的欲望,是值得致敬的。到了某个阶段,艺术家会厌倦了故事,尤其是浓烈的故事,但是,电影能做到直指内心么?所谓的“无我之境”。



看钟丽缇版的《色戒》,被它那浓艳然而又空灵的色彩、惊心动魄的撩人故事所吸引,但是更被影片所传达的宗教性哲理而震撼。田壮壮的《吴清源》,其摄影同样为人称道,然而如果这一点成了唯一被认同的成就那就是可悲的了。我觉得,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最近在重读脂批本的红楼,也很受启发,人生来就是佛的绝无仅有,怕都要先经历红尘才能 看破红尘的。电影艺术,怕总得有个精彩故事的表象,然后才能抵达本质化的思想。

吴清源(2006)

又名:呉清源 極みの棋譜 / The Go Master

上映日期:2007-05-24片长:104分钟

主演:张震 张艾嘉 李雪健 柄本明 伊藤步 

导演:田壮壮 编剧:阿城/邹静之

吴清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