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08-05

吴清源:围棋与信仰

估计公映是遥遥无期的事了,所以赶紧载下来尝鲜。看前知道有不少恶评,不过看片之前我对影评都不在意,尤其是记者们的评价,所以还是满怀期待的看了。

围棋,这是绝难拍摄的一个题材,王元在一期天天运动会上说,可以拍成两人对局,将棋局和战场厮杀的场景切换,大概会有点效果,又有一定说明的作用。这也不失为一种表达的方式,不过要是仅把围棋与战场厮杀相联系了,容易给人一误解,围棋即是战争,那就太狭隘了。这事西洋导演们是无法实现了,这么说句话吧,他们就不懂!东方的事情东方办,只能寄希望与中日韩,田壮壮这次任务完成的尚算出色,他找到的切入点是围棋&信仰。

看完电影后扫了几眼批评的说词,才明白那些批评的大都和导演的意思想拧了。批评声比较多的是反应关于吴清源入日本国籍以及中日那场战争着力太小。我想这就是观众的要求和导演不在一条线上了,田导他压根就没觉得这是需要着力多重的地方。在那种背景下,以吴清源的身份和中日关系,那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噱头,不过这有点哗众取宠之嫌了,因为那是政治不是围棋,那不在导演要表达的范围之内。田导安排了一场吴清源闻声参加日本人一次小型庆祝的戏,以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就已经是足够的了。还有就是嫌对吴清源童年的交代太少,他11岁成为段祺瑞门下棋客,这也是个绝大的噱头,但是我觉得却不足为道,因为这样就和导演要表达的东西背道而驰了。导演要表达的除了围棋还有信仰,关于对一个人成人后的信仰,我想童年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不同意,总觉得童年时候的事情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而且佛洛伊德更是对童年经历情有独钟。不过要说到信仰,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过程,我想童年可能影响并不大,因为那是一个人内心最最深刻的认识,那必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可能童年的经历会在成人后不时的出现“反刍”,但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心理有足够认知力内心有足够承受力之后的思考。比如西方孩子童年多是对基督的讲述,而中国孩子童年多是对无神论的教育,但等他们都长大后,西方可以出现无神论者而中国照样可以出现信仰上帝之人。所以,导演在对童年的叙述只用了几个镜头几句话就带过了。还有一种批评就是感觉对棋局的镜头不多,毕竟是讲围棋题材的影片嘛。这确实是很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到底要给一个棋局多少镜头,给怎样的镜头。大概比较连续的一个和棋局有关的镜头就是吴清源年轻时和本因坊秀哉对局中的“三三、星、天元”开局了吧,随后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掠过,直到最后象征性的一个天元子的结尾镜头。关于如此分配镜头的优劣我也不好评价,只是感觉导演的用意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这部电影不单单讲围棋,还有信仰,两者是相融的,所以关于棋局的着力也就可以理解了。

吴清源的信仰究竟如何呢,我很难解释,即使是看完了电影也没办法说清楚,因为那肯定是和围棋有关的,而我不是他那样的围棋高手。不过最近终于真正相信了有神的存在,所以我稍微能感觉的信仰的一点痕迹,在你的阅历之内,经过长期的思索而产生的一种解释方法,然后笃信之。吴清源的信仰在哪?他也相信神的存在,他开始曾加入玺宇教,并且虔诚向教,战时他为了玺宇教而离开围棋的对局,拒绝了去广岛,从而竟然能躲过一劫,导演安排这一情节,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想交代一个巧合。而后来他脱离了玺宇教,这绝非一件平常之事,所以导演在这里也交代的比较多,安排了吴清源在汽车上看到和子留下的信之后的一场痛哭,这场哭的感情非常复杂,他哭和子也哭自己,他为过去忏悔,为和子的退出感到欣慰和庆幸,同时更为自己和和子以后的茫然而感到无助和绝望。这是吴清源信仰的一次变化期,从那以后的戏,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吴清源越来越明显的围棋和信仰的融合,但究竟是达到了怎样的一种境界,我无从得知。只是他最后的话很有意味:“胜负与信仰是我一生修业,如同水火,缺一不可……”这个“如同水火”的比喻真很是含义深远。

最后说说张震的表演。这部片子中远景用的比较多,大概是为了借助环境来诠释人物内心,我就对张震靠着船帮对着大半屏幕的海水那个镜头很是喜欢。这样演员的表演其实就比较难发挥了,充其量只是感觉中规中矩,不过我觉得这应该算是无过即是功吧!

吴清源(2006)

又名:呉清源 極みの棋譜 / The Go Master

上映日期:2007-05-24片长:104分钟

主演:张震 张艾嘉 李雪健 柄本明 伊藤步 

导演:田壮壮 编剧:阿城/邹静之

吴清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