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制作上非常精美的的作品,即使其中含有部分所谓媚宅元素,仍不失为一部值得掏出您的票钱的完善的好作品。
故事为制作方日本京都动画公司原创剧本,以欧洲一战为背景。虚构的世界中,一对姐妹通过女主人公薇尔莉特的努力,跨越距离的阻碍,得以最终互相感知。
在经历了故事内、外的分离与挣扎后,我该如何与自己得到和解?天各一方,无论是时间上、空间上,相逢来得无比的艰巨而别离却又来得如此的突然。然而,“只需喊出你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永远存续。”这部作品这么告诉我。是呀,人在精神层面上,通过他人的记忆,便永远的生活于他人的脑海中,这便可以说,他们从未离去。况且,希望不还在么,他们的留存不还在么?通过我,通过集体记忆,他们便一直都在,永远、永远……
谨以此纪念殉道者们。
在元旦来临前的最后几天,怀揣着忐忑、纠结的心情,在深夜补完了这部作品。一瞬间,如释重负。Staff名单出来的时候,出乎意料的,我没有落泪。武本康弘、三好一郎与西屋太治三位先生的名字在名单中是一块出来的,恰好是一行。京都动画的光、影、一切的爱恋,便凝聚于此。
观这部作品时,最出乎意料的便是轻快、明亮的基调。我总是不自觉地以为其不出所料地会与前作一般地灰暗、矛盾且充斥着不安。变了,这是我对这部作品的第一映像。变了的,是画面传递的情感,是女主人公薇尔莉特的性情与举止,同样也是整体的叙事节奏。我对京紫的固有印象始终停留在正传第一话的那个有些憔悴且执拗的薇尔莉特。(码字时下意识打成了伊芙利特。小火龙:???)
这也难怪。这部作品的故事为京都原创,自然脚本也是从头到尾的京都的叙事节奏。我并不评论那种方式叙事更好,而仅仅是作为一个经年累月的京蜜,我有一种熟悉、安稳的感觉。编剧在这个原创作品中的选择,是将薇尔莉特从一个独自探求什么是“爱”的成长中的形象发展为一个足以自立的健全的人物。这样的一种选择,在我看来,是明智的。固然,在这个故事中,薇尔莉特退居次席,将故事的核心与催泪弹交给了姐妹花。看到的某条评论中写的,“成了工具人”。
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这便是在正传进行到后半段的单元剧部分后,同时突出薇尔莉特与每集固定的新人的感动与成长,其造成的后果是展开铺垫的严重不足与人物成长的突飞猛进,简而言之便是故事太赶。22分钟太赶,用b站up主瓶子君152的设想,做成一集45分钟的英剧方式,在我看来,也太赶。非要做成《神探夏洛克》一般的一集便是一部剧场版长度才能使整个故事中的人物成长丰满起来。然而这又造成了另一个问题:晓佳奈的原著根本撑不起这样一个故事的广度与深度,简称故事量不够。
在这样的情形下,京都动画在做原创剧情时做出的选择表示,把一个完整的故事讲好,再考虑别的。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京都动画一个十分可喜的进步。毕竟这几年京都作品普遍的讲不好故事,这样的“回归初心”的选择,从做出选择的角度来看,在我看来,便是正确的。反过来,我们再从成片的角度看回最初的选择,这样一部93分钟的剧场版尚且仅仅做到将一个完整的独立故事讲完整,前因后果讲透,剩下的篇幅,对于薇尔莉特的刻画在故事的后半段,也显示的出较之于开篇有了明显的缩水,这又何谈充分的展现出薇尔莉特自身的成长,与先前埋下的少佐的伏笔呢?(虽然我还是很想看到少佐与薇尔莉特发糖的……)
但是你看看,这个薇尔莉特百合元素大放送,它不香么?
真香。
这边要从头开始赞美京都动画一贯的、对于女性角色间的纯真友谊的刻画上来了。恐怕从《玉子爱情故事》开始,京都便培养了我这一喜好。(毕竟小绿玉子实在是有点甜。)京都动画“擅长以女性视角刻画人物关系”(大约是语出b站up主赫萝老师),在我看来确乎如此。虽然看到薇尔莉特的义肢,在惊叹其机械美的同时,仍不免心疼于这一设定。要说明的是,我倒不是对此感到喜闻乐见的一类观众,京紫在这里着重刻画薇尔莉特与伊莎贝拉之间的关系大约是体现两人亲密的闺蜜关西罢。然而,我依旧感到了疑惑。我不太熟识女性间交友的种种。在影片的后半段,薇尔莉特反复提及,伊莎贝拉是她“唯一的朋友”。我大约是怀疑,闺蜜间便是这样的么?但从另一角度论述,薇尔莉特既然已经在最初便是已与后者分享寝室,那么这样的在生活上的逐渐趋近,便也能够理解为关系的紧密了罢。相互触碰的定时非常要好的关系了罢?笔者身是钢铁直男,大约不会很理解这些。然而是十分艳羡的。
(这里又插一句话,霜星小姐的台词“终于能再次触及”一类的话,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视其为人与人彼此相感知的终极目的。再次,霜星小姐!!!【大悲】)
而后是制作。我并不精于摄影或是视觉艺术,然而我有很留心于这部作品的画面。在绝大多数的特写中,京都的画面严格控制了黄金分割比,所有人物的特写都在黄金分割线上。在一开始在意到这一点后便一直有在留心,确实从头到尾。很强。很美。初次的舞会制作得很好、很美。印象十分深刻的还有几段快进的静景,分别是1、朝阳穿透丛叶。2、打在地上的光线从(帕特农神庙般的)多立克?柱间向里推进。这两个镜头叹为观止。不禁慨叹京都靠堆人力造就的超厨力放送。
音乐全程在线,京都一贯的水准。片尾曲随着staff表一并放出。没有正传那么的激烈,少了几分控诉指责叱喝,多了几分柔和与平缓。若是真的沿用了旧曲,“我为何在哭泣”一句出来,必定泪崩。这样的缓缓的,反而是最好的。毕竟,哭出来了,便是在排解,便也是在忘却。我不要忘却,不要。
然而,肯定少不了人血馒头的。宣发也好、炒作也好。我倒是更能预计到并不会同时发生,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便早就忘却了。那天的事情不愿再提,我是最早一路跟进的一批人。瓶子有个视频做得很好。我的经历大抵如此。
故,这部作品,从一开始,我便是怀揣着某种负罪感看待的。前一天刚刚做完,后一天就出事了。有些人悲哀的称其为遗作,对于京都动画史而言,这大抵是说对了一半:这大约,是京都动画一段历史的结束。绝无仅有的作品,绝无仅有的厨力,绝无仅有的,大佬们背后默默付出的光辉。然而,大约是我将其看得太重了。一直以来,坐在新学校的教室里,每个月的18号,10点30分,无所事事。下课了,这才恍然间的,过去了。一个月、两个月……如今已有小半年。当终于,回顾了今天一日,抬起头来发现是18号,在那个时间点我甚至有说有笑时,过去了。对于个人的不必要的负罪感的历史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得以终结,而现在,便是一个仪式,一场目送: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然,引用的不好。从最初到现在,我们缺少的是道歉、眼泪、自责与责人么?我们不缺,相反,我们,或是说我,我有了太多的道歉,太多的眼泪,太多的自责与几近过分的责人。一度,我恨全世界不能有更多的力量参与援助,而又恨自己尽不到任何责任。而今,反思过往的一切,我看到的是,这件事从头到尾不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而我们以至放不下的原因,只是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立场与合适的组织以做出道别,与,更重要的,深深的感谢。感谢京都动画,带着那么多的作品,《凉宫》、《cl》、《冰菓》、《京吹》、《妹抖龙》、《京紫》等等,走过全世界与我相遇。这从历史上、地理上都是近似奇迹般的存在。故,我要感谢。
一直以来有赖于这么多美好的事情,我才艰难地支撑着走到了现在。而现在,我已经可以稍稍的不那么依靠也能很好的向前走了,所以说,现在,我可以满怀感激地,送你去了。感谢过去一切的美好,而又期待未来一切的重逢。
最后,对所有的殉道者,“愿你有一天能与你重要的人重逢。”
拜谢。
以上。
我偷跑了。我有罪。10号把电影票放上来。京蜜、京吹,随便怎么说我。我便只是,想要再次与他们相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