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这部片子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玫瑰花坛”或“扑满玫瑰花的床(这样翻比较不符合语法习惯,但是海报上明明是情侣相拥而卧于花间)”,不知道是因为片中有相关情节(主人公是个开花店的),或是英语文化中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相关典故。总之引进中国时译者根据影片内容定片名为《终有一天感动你》,也不知道是出于同我类似的对片名的疑惑,还是觉得“玫瑰花坛”“玫瑰床”之类很难吸引观众,或是二者兼有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终有一天感动你”这个名字是相当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习惯的,我想会有人因为这个名字走进影院。

当然,这个影片在中国的影响力却并没有因为这个好听的名字而大很多。听过的人很多,看过的人却很少,甚至现在很难找到片源。而知道这部片子的人基本上都是因为在中国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是这部片子中的一首插曲。爱屋及乌,而已。这首歌就是Right Here Waiting。Richard Marx创作并演唱。此歌是作者有感而发,旋律悠扬动听、歌词情真意切,所以一面世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是现实中的一个女孩听到这首歌之后一感动嫁给了Richard Marx,其次是此歌迅速受到人们欢迎流传开来为Richard Marx赢得了巨大的名利。据说之后好几年作者都处心积虑地试图创作一首更好的超越这首,以达到更大的成功,但都没有得到听众的认可。正应了中国老祖宗说的那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关于这首歌。巧的是歌名直接翻译成中文是“一直在这里等着你”“就在这里等着你”,倒是和中文影片名的意思相互承接。但是实际上歌的名字被翻译成了“此情可待”。还记得90年代后期有无数的女孩子都把自己的网名起成这个。我想它们当中的多数不会是因为李商隐。我倒是曾经由此很为这位自己喜欢的诗人抱不平,但是却没有因此而降低对这首歌的喜欢。

有评论这样说:这首歌(的歌词部分)“其中动人之处,自然少不了闹别扭的功劳。在歌中,是一厢情愿的誓言和对分离之痛的描述。正因为有痛苦,这一厢情愿才显得高尚、古典,越是能忍受,就越是能坚定地爱”这引出了我最近一直想的一个问题:在爱情中,一厢情愿是一种高尚,还是说不够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相爱的两个人,由于远隔千里感情的淡漠也好,由于现实环境的改变导致的心境的转变也好,而其中一人提出分手,那么依然深爱她或他的另一个人是应该潇洒地接受,还是艰难地坚持?其实之前我本人对于这个问题是相当反对一厢情愿的,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却身在其中无法解脱。纵然用理智说服了自己,告诉自己洒脱一点,但是依然念念不忘。

一年前的那个晚上,在山大图书馆前面的那个草坪上,女孩无限温柔地看着我,听我给她唱这首英文歌。身边浓烈开放的白玉兰散发出爱情的气味笼罩着我们,并和这首歌一起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上。but in end if I with u ,I'll take the chance……


玫瑰花床Bed of Roses(1996)

又名:终有一天感动你

上映日期:1996-01-26(美国)片长:87分钟

主演:克里斯蒂安·史莱特 玛丽·斯图尔特·马斯特森 帕梅拉·阿德龙 

导演:迈克尔·戈登伯格 编剧:迈克尔 戈登堡 (Michael Golden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