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美孕育着草原人的宽广胸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豪迈刚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语文书上这廖廖几笔便是遥远的蒙古在我们心中的印象了。
草原文化的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地涸泽碱卤,不生五谷”、“木皮三寸,冰厚六尺”的干旱、寒冷气候条件下,又常常相互争战。与此相应,“逐水草而居”是草原人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特征都渗透在草原文化精神之中。正如《绿草地》这部电影所描述的一样,毕力格一家的生活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还,守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与文化,又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首都北京的一份单纯的美好与幻想。
在现代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电影中三条主线同时进行,描述了毕力格一家三个主人公面对现代化的不同反应,一是毕力格的父亲开始对套圈游戏上瘾,只为了在集市上套到他喜欢的西洋咖啡壶,那个被他称为“泡美国茶”的玩意儿。二是姐姐开始被口红、眼影等工业产品所吸引,并加入“红巾”演唱团。三是主人公毕力格在河边捡到了一只乒乓球,并执著地要把乒乓球当作宝贝献给国家。我们能看到的是,乒乓只是用来表达影片思想的符号之一。除了乒乓,从片头以天安门和美国背景拍照开始,电视机、露天电影、时尚杂志无一不是开放后的中国的符号。
“喇嘛说只有人真心信仰,才能看到它发光”,贯穿影片始终,毕力格眼睁睁看着奶奶口中的“神灵宝”从一个宝贝逐步变成一个普通的空心塑料球。可以说,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孩子们认知乒乓的过程,而是以内蒙孩子的角度呈现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草原人民的生活。他们原本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纯朴生活面临着与现代文明脱节的尴尬境地,现代的思想与事物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原始和现代的共同敌人就是半开化的荒蛮,实现草原文化自觉,有赖于草原文化“危机意识”的强化。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用“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来形容那些文化上无所归依的民族的精神状态。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下,只有把草原文化进行传统和现代的区分,并赋予草原文化现代性的内涵,才能进而实现现代草原文化的构建。文化界称草原民族为“行国”,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草原文化自秦汉到元代,都将游牧民族善于“走出去,请进来”的特质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影片中,草原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对话并非是单向的,毕力格一家不仅吸收着外来文化,同时积极的“走出去”。镜头最后,毕力格在乒乓球馆外探头往里看,镜头定格在他打开门惊讶的一霎那,背景是乒乓嘈杂喧闹的声音,影片戛然而止。我们知道,那时候,他开启的不仅是乒乓之门,也是人生之门,在毕力格迷茫的不可思议的眼神背后,我们可以预想,此后的他对于外面的世界将会有全新的认识,而这段童年的故事将会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之一。
宁浩导演把一个属于草原的灵魂在不温不火中渗透出来,让电影质感的流露与那片绿意盎然的草地做到了完美的和谐,呈现出一种“诗”电影的味道,让我们在如诗如画的长镜头中继续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与“他者”文化如何对话与整合?我想,这便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核心。

绿草地(2005)

又名:蒙古乒乓 / Mongolian Pingpong / Lü cao di

上映日期:2005-02-15片长:100分钟

主演:达瓦 毕力格 戈利班 

导演:宁浩 编剧:宁浩 Hao Ning/邢爱娜 Aina Xing/高建国 Jianguo Gao

绿草地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