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6-02-20

慕尼黑:复仇的黑洞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扣为人质,德国警方营救失败。恐怖分子和运动员全部身亡。这起事件震惊世界,被称为“慕尼黑惨案”。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取材于此,但影片的主要内容却不是惨剧发生的前因后果,而是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方面所采取的报复行动。

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方面采取了轰炸巴勒斯坦军事训练区的大规模报复行动。暗地里他们更是秘密策划暗杀所有涉及此次事件人员的计划。摩萨德保镖Avner(Eric Bana,《绿巨人》)、南非杀手Steve(Daniel Craig,新一任007)、整日叼着烟斗的以色列绅士Carl(Ciarán Hinds,HBO《罗马》中的凯撒)、温和的德国古董商Robert、比利时炸弹专家Hans一共五人组成的暗杀小组按照摩萨德拟定的11人名单在欧洲大陆上展开复仇行动。马耳他、雅典、纽约、布达佩斯、巴黎、罗马……随着暗杀的展开,他们逐渐陷入内心道德的挣扎,CIA、KGB等国的特务机关更是牵涉其中。小组成员开始接二连三的被暗杀,复仇显得越来越无止境。

影片根据George Jonas撰写的《复仇:以色列反恐部队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改编而成。而这正是本片最大的争议点。以色列方面大大谴责斯皮尔伯格将影片构架在一本“虚构”的书本之上,而置历史的真实于不顾。斯皮尔伯格也考虑到这一因素,影片开始用“从真实事件得到灵感”(inspired by real events)替代了一般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所用的“based on the real events”。对于真实性有折扣的电影来说,其内涵才是最值得探讨的。

影片最大的争议正是道德上的争议。人与人的争斗,拳来拳往相互残杀的双方都自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而世界上也正是有道德两难的境地,以色列人有生存的权利,巴勒斯坦人也有“回家”的权利,影片在两者平衡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最主要的手法就是用平行剪辑来形成对比。影片之初被害以色列运动的名字和计划暗杀的巴勒斯坦人的名字交错剪辑,在叙述暗杀过程中不时穿插慕尼黑事件的场景。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阶段,更是将恐怖分子残杀运动员的场景与Avner带着无法解脱的负罪感与妻子做爱对剪。原本最能煽动复仇情绪的残杀场景是起因,复仇之后的无法释怀的道德谴责是结果。起因结果皆痛苦,唯有过程是不用思考的杀戮。

仇杀是永无止境的黑洞,人被吸进去后,双眼看到的就只有仇恨。摩萨德官员在电影中说:我们要他们付出最昂贵的代价。事实上,无论是从金钱还是生命上,以色列都付出了更加昂贵的代价。而仇杀的双方更是没有胜利者。慕尼黑事件发生一年后,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反动了第四次大规模战争。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里,远处曼哈顿依旧矗立着高耸入云的双塔。斯皮尔伯格正是担忧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正在成为另一个陷入报复情绪的国家。

值得指出的是,以和平为主题的影片,身为犹太人的导演对以色列方面的刻画报有过多的同情,影片宣扬“放下屠刀”的同时并没有对巴勒斯坦人有着多少情感倾向,没有完全置身与身外去看待问题,是影片无法到达经典的遗憾。

当年慕尼黑事件中被杀害的运动员里有一个名叫Moshe Weinberg的运动员,他被杀害的时候他的孩子只有一个月大。他的孩子Guri Weinburg在影片中饰演了自己的父亲。生命的延续与生生不息是最诚挚的感动。

慕尼黑Munich(2005)

又名:慕尼黑惨案 / 复仇

上映日期:2005-12-23(美国)片长:164分钟

主演:艾瑞克·巴纳 丹尼尔·克雷格 塞伦·希德 马修·卡索维茨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托尼·库什纳 Tony Kushner/艾瑞克·罗斯 Eric Roth

慕尼黑的影评

异城
异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