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到这部影片,多半是为了缓解一下多日郁闷的情绪,找点眼球的刺激。
标准的警匪片。红山公司暗中找了一批人在南非抓一些低端人口供他们做医学实验。其中一个叛变了,向警察供出了内幕。红山公司雇佣一个老牌杀手特拉维斯,追杀这个证人。特拉维斯在得知内情后幡然悔悟,配合国际刑警粉碎了这个阴谋,正义得以伸张。
影片中,伊桑·霍克扮演的杀手特拉维斯身手着实了得,动作轻盈敏捷,虽然只有24小时的活头了,仍然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角色,枪林弹雨中毫发无伤,最多是脸上带点血,以突出战斗的惨烈。他做了一辈子杀手,把挣钱看得比生命还贵重,只要给钱,无问正义,不管是非,把老婆孩子的性命都搭进去了。只有这最后一次,有感于心底中残存的那点人性,悲伤于老婆孩子的惨死,动心于女刑警的美丽,终于促使他做了一件好事。
给了女一号一个国际刑警的身份。虽然在好莱坞眼中,警察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好人。不过在观众的习惯意识里,警察总是和法治与正义靠上点边了。这样,观众有了倾向性,就至于在银幕外看着这场热闹的打打杀杀了。他们会把自己也代入到角色里,想像着自己就是那个匡扶正义的英雄,跟着杀手特拉维斯把一帮子恶棍打的鲜血涌出脑浆迸裂。
说到代入感,实际上也是支撑票房的重要因素。各类影片针对着不同的观众群体,如《哈利波特》对于中学生,《飙风营救》对于硬汉父亲,《老炮儿》对于北京老年胡同串子,诸如此类很多。人们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那些只埋藏于自己心里的梦,在银幕上实现,那些很难对人阐述的情感,在银幕上得以发泄。编导在塑造人物时,通常归为极端的两类,一种是人物和情节远离生活,如《超人》《蜘蛛侠》,任由人们去虚无缥缈中去遐想,编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另一类是贴近生活,让人们感到剧中人物就生活在自己身边,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甚至我就是他。如《芳华》。但无论是哪类人,做了何种事,归根结底不会脱离人性。无论你是他或者不是他,你们都有共同的爱和恨,对生活对亲人的爱,对邪恶对伪善的憎。高明的导演,会努力挖掘各种人物的人性本质,赢得所有观众的共鸣,无形中起到教化的作用。
影片的女一号由许晴扮演。除了使影片多一些异国情调外,也展现的中国近来的影响力。最早看许晴是在早年的电视剧《皇城根儿》里,那时的她还有些青涩的样子。没想到老了老了倒杀向了国际。记得她演《环形使者》时是个小角色,曾得到布鲁斯威利言不由衷的赞赏,在这部影片里,她可是扎扎实实的女一号。不过银幕空间的扩展未必代表演技的增强。在国内,大家的演技都差不多,无可辨别。和伊桑·霍克搭伴就立见高下了。听到儿子被绑架,咱们的林大妈不出所料的一是大惊失色,二是痛不欲生。人物复杂的情感变化没有体现出丝毫。再看看伊桑·霍克的表演,特拉维斯想到老婆孩子的惨死,双眼微闭,慢慢睁开,嘴角动了一动,又松开。无需一句台词,那种痛苦、惋惜、痛悔,又要在人前表现的坚强的感觉,演绎的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咱们还得练啊。
好莱坞影片有个特点,就是简洁。影片开始时,那个证人在向许晴叙述他被红山公司招募的经过后,轻轻抚摸着无名指上的戒指,说:“到此为止了。”看到这里,观众或许基本弄清了人物关系:他是杀手之一,为了家庭和正义,向警察归顺了。这情节要是放在咱们这里,恐怕要连篇累牍的介绍个半小时。
整个影片看下来,虽然导演比较弱,情节也很烂,但是南非的风光拍的很美,大漠风尘,连绵山脉。如片中所说:“美得让人不能呼吸。”给个赞!
本人评分:5.5。

24小时:末路重生24 Hours To Live(2017)

又名:24小时生存 / 一日求生 / 只活24小时

上映日期:2018-01-26(中国大陆) / 2017-10-26(奥斯汀电影节)片长:93分钟

主演:伊桑·霍克 许晴 保罗·安德森 鲁特格尔·哈尔 利亚姆·坎宁 

导演:布莱恩·斯莫兹 编剧:扎克·迪恩 Zach Dean/吉姆·麦克莱恩 Jim McClain/罗恩 ·米塔 Ron Mita

24小时:末路重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