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语老师Nick告诉我,《Snowman》是他非常喜欢的一部英国动画短片。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冬天堆了一个雪人,它是有生命的,和小男孩一起上天入地快乐地玩耍。Nick说,每个圣诞节,他都会重新看一遍,这让他想起了他的童年时代,想起与哥哥在一起的整个冬天。

我想起我的童年也有一部电影叫《雪孩子》。有趣的是,它与《Snowman》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关于一个小孩和雪人的故事,故事中的雪人与小孩都有过快乐的时光,故事的结尾雪人都融化了。


我原以为两部短片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不过查阅资料,并没发现《雪孩子》原作者嵇鸿先生有所提及;另外,从时间上看,《Snowman》漫画于1978年出版,电影版于1982年完成,而《雪孩子》电影1980年就已经制作完毕,因此文字版的故事应该会更早,推测早于西方的《Snowman》。所以,这其实是两个平行世界里的巧合。

能促成这种巧合的,是孩子的童心。无论是在英伦还是中国,即使文化习惯相异,但是每个小孩的梦都是相似的。那些玩具、那些小凳子小桌子,那些冬天傍晚回家路上深黝黝的大树,它们全都具有生命力,于是也有了活着的雪人。

不过两个故事的风格其实有很大的不同。《Snowman》是一个小男孩单纯的梦想。他生活在温暖的大房子里,爸爸妈妈全都笑容满面。阳光是金色的,满溢着爱和幸福。故事的结局中,虽然雪人融化了,但是小男孩只是遗憾中带着点伤感,留给观众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而《雪孩子》却完全是另一个主题。



故事的前半部分,小兔子和雪孩子快乐地跳着舞唱着歌,在湖上手拉着手旋转着,那完全代表着童年的美好和希望,让看电影的小孩子们沉浸在快乐中;但是到后半部分却发生了反转。小兔子的房子着火了,雪孩子虽然很恐惧,但仍然不顾一切地冲进去救人。当雪孩子浑身水淋淋,托着沉睡的小兔子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时,当它越变越小,直至完全融化,消失在小兔子身边时,作为一个六、七岁小孩会作何感觉?

我还记得我当时哭得是怎样的撕心裂肺。我完全不能接受雪孩子这样死去。即使最后的最后,兔妈妈告诉小兔子,雪孩子只是变成了天上的云。塑造出一个那么可爱的雪孩子,再立刻毁灭它,这种巨大的刺激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所以Nick的美好记忆,在我这里却混杂着很复杂的感情。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童年,自然的和被意义支配的。我小时候的童话,大都体现着这种规训。比如《哪吒闹海》中哪吒割肉还父、《大闹天宫》里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上、《寒号鸟》中小鸟因为懒惰不肯搭窝而被冻死。当然那个年代也不乏《小蝌蚪找妈妈》这类温情一些的,但故事的最后,毫无例外地都“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我们在这些道理中慢慢长大,但是却未必过得更快乐和更正确。许多人在该轻盈时早早沉重、该深淀时却陷入虚无。人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发现被裹挟在各种错综价值观下真实的自己。更有人终其一生,也仍然被这些“意义”所左右。



从童年时代起,这一切就开始了。童话只是现实的缩影,小孩看到和学到的,全部来自成人社会的拣选。生与死,对与错,舍身与取义,在他们还不能完全明白时,就暴露在了这些赤裸裸的训导之中。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社会刚刚转型,并且面临新的嬗变。传统文化的延绵,混杂着当时的价值取向,于是诞生了一个个那样的故事。它中的有些很好看,制作也精良,但本质上不属于孩子。

好在时代终于不同了。现在的童话比我们那个时代丰富了许多,主题也更加多姿多彩。许多我叫得上、或者叫不上名字的动画人物,都憨态可掬地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它们陪着小朋友玩耍着,嬉闹着,与他们一起长大。



所以当有人批评《喜羊羊》或者《熊出没》这类动画太过无脑时,我是不太赞同的。它们的确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不是只有微言大义或寓教于乐才叫有价值。板着脸批评这些动画的人们,一定不懂为什么更小的小朋友会喜欢看《天线宝宝》。这就是小孩的生活。他们还在探索这个世界,还在分辨着哪些是自己、哪些是他人,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无生命的,你想让他从中懂得什么道理呢?未来,他们会有大半个世纪的漫长时间去体味种种人间悲喜,又何必急在一时。

在爱与温暖的包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长大后的困境。他们不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选择牺牲式奉献或不停向外界索取。所以,让童话的归于童话吧。让雪孩子不会融化,至少不以那样的方式死去。让它长久地陪着小兔子,让它们真正属于童年,属于孩子,属于单纯的世界。

本文首发公众号:燃烧的远征(tbc1096),欢迎关注。

雪孩子(1980)

又名:雪孩子——小兔淘淘的故事

上映日期:1980(中国大陆)片长:20分钟

主演:丁建华 

导演:林文肖 编剧:嵇鸿 Hong Ji

雪孩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