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存在有5%的引用,些许来自豆瓣友人 些许来自期刊论文或专业书籍。发现雷同者 请别骂我🤭🤭🤭)
阿诺·德斯普里钦无疑是被世人忽略的伟大电影导演之一,因为他的作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显得过于精英,同时又过于关注内在了。从他所创造出的影像世界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真正关乎人类、自由与自我的诠释。德斯普里钦常用一种温和、平静甚至滑稽的方式去展现生活中的残酷,这种颇为克制、娓娓道来的叙述手法像结了冰的湖面,表面平静却暗藏玄机。其代表作《国王与王后》通过对一位陷入痛苦回忆的女人和一位纷扰不断的男人两条人物线的交叉叙事,来展现出他对家庭、生活和自由生命的独特体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导演旨在用一种幽默和近乎残忍的滑稽去取代那些面对残酷的黑暗与暴力时的忧郁,不动声色的触碰到观众的心灵。
与大多数北美商业电影相比,欧洲电影的艺术造诣已被全世界所公认。美国批评家阿瑟·奈茨曾说过:“艺术不是由集体制造出来的。艺术来自于个人,他(她)拥有的某些事情必须表达,而且会找到他(她)最有力或最喜欢的方法来表达它们。”确切的说,这就是人们对欧洲电影的价值的定位,也是我们经常听到外国电影比我们的电影“更艺术化”的原因,因为在它们当中具有个性表达的迫切性、眼光的独特性和对现实解读的多义性。
法国新锐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其作品以独到的视角和成熟的气息著称,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延续。摄影师出身的他对镜头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从《青春的三段回忆》到《哨兵》再到《国王与王后》,我们看到导演独特的故事讲述技巧以及像叙说着梦一般的影像。本文将从其代表作《国王与王后》出发,试图从以下几点对其作品的风格进行分析。
一、冷静克制的情感表述
商业电影注重如何创造出吸引人眼球的故事情节,而艺术电影的精髓在于如何讲好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情节与故事最明显的界限在于情节不断构建统一行动和行为模式的因果关系,不断让观众提出“为什么会这样” 的疑问,而故事仅仅是事件的罗列。由此可见,故事大多数源于真实生活,而情节可能只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的虚构,好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让人看过后无限追忆,惹人深思。
《国王与王后》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它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剧情推进缓慢,情感表述极为克制,作者仿佛用一种极为平和、冷静甚至略带戏谑的口吻将角色及其生活铺展开来。这里所诉说的“冷静与克制”并不是如同阿巴斯导演作品中简洁、朴实的记录,而是把一种近乎真实,无限贴近生活的各种情绪进行累积与叠加,不需要强烈的戏剧性与冲突,也不需要刻意煽情,是一种自由散漫,随意拼凑的真实性。这种真实带有导演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将现实生活中的残忍及喜怒哀乐用冷静、滑稽、戏谑的手法娓娓道来,展示出了生活的无常与不可预判性。例如,在父亲生病后对Nora哭诉自己体重变轻,常常大便出血;姐姐电话里告诉Nora自己缺钱,无法回家;又如lsmael被自己的队友送进精神病院后从开始的愤怒转化为平静接受,lsmael与朋友在药房偷镇定剂及当众表演街舞等,导演用极其冷静客观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因果联系,也没有刻意无病呻吟或制造笑料,更多的是用对白、行动去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生百态。
真正的力量源自于无声无息的蕴蓄,《国王与王后》的节奏散漫却不显冗长,导演用滑稽可笑的方式引出lsmael混乱与不堪的生活状态,又在极其平静的讲述Nora的美好生活后揭开她不为人知的面纱。看似毫无关系的两种人生,在导演循序渐进的叙述过程中却无限接近,悄无声息,不动声色的积攒情绪后突出主题。
二、自由随性的散文结构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样式。散文电影是指在剧作结构上采用散文结构原则的电影样式。40年代以后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散文电影,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贯串完整的情节冲突,而是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亲切可信的艺术效果,但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与松散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因素。
从结构上来看,德斯普里钦的《国王与王后》就是一部典型的散文电影,电影开篇便打破影像空间的第四面墙——Nora作为旁白对着摄影机自述现在的生活状态,而后电影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分别讲述男女主人公的故事,看似两条毫无关联的人物线在导演讲述的过程中逐渐汇聚,这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插叙与倒叙展现主人公的回忆,借此补充了观众遗漏的碎片化信息。例如,当院长告诉lsmael他是被身边的人举荐入院时,lsmael回忆起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此时导演插入了过去lsmael与妹妹相处的日子,用第二人称——他妹妹的口吻揭示了主人公傲慢、自我的人物性格。另外,影片还注入了强烈的意识流色彩,彻底打破了传统电影模式中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例如Nora在急救室门外等待抢救中的父亲时睡着了,此时在同一场景出现了她与死去的丈夫的对话,她在对他哭诉这些年来自己的孤独与艰难,由此交代了Nora不为人知的过去,更具有说服力。
从主题上来看,《国王与王后》又被划分为三段式的故事——Nora、残忍的释放、Epilogue以及片头、片尾对Nora采访式的讲述来进行呼应。第一部分展现了两位主人公此时的生活遭遇,他们都被生活中的琐碎所禁锢和羁绊;第二部分揭示主角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男女主角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第三部分将所有情感汇聚。这种讲述故事的手法极具个人色彩,沿袭了法国新浪潮的电影风格——多线多时空的叙事结构、支离破碎的片段拼凑、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自述的随意拼贴,深度剖析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将主人公的生活更加真实的再现出来。
散文电影重视作者的主体意识,并且通过客体传达作为主体的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极力淡化以具有因果关系为特征的戏剧性情节。这种轻情节、重感受的特点,是散文电影有别于戏剧式电影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电影更贴近生活原貌,也更切近电影真实的本性。
三、视听元素的风格化呈现
电影中的风格化视听元素其实就是电影导演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变现在影片的视听语言中,独具个人特色的影像往往能让观众迅速辨认出导演是谁。例如娄烨电影中大量的手持摄影与主观镜头虚焦;王家卫对复古色彩与独白的执迷;昆丁·塔伦蒂洛夸张的色彩表现及对暴力美学的运用等。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国王与王后》也呈现出风格化的视听效果,同是对准家庭生活的主题,与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甚至杨德昌等朴实写实主义的电影导演相比,德斯普里钦对家庭生活的描绘则显得更具个性化和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在影像表达上,导演不囿于镜头的长短和声画的统一,常常用同一事物的多景别展现人物的焦虑;在剪辑手法上,常常进行大量的跳接和拼贴,同时运用音乐和色调来衬托主人公的心境。例如影片开篇,伴随着轻快悠扬的旋律——“moon river”及明亮的色彩渐入主人公Nora的生活,当讲述到和lsmael分手与现任老公在一起时,音乐从舒缓的轻音乐迅速转变成疾走的管弦乐,此时画面Nora正谈到自己对第三任丈夫的忠诚测试,导演通过对音乐的运用来展现女主角傲慢自私“Queen”的性格。又如当女主角得知父亲身患癌症且时日不多时,影片色调一改开篇的轻快明朗,而呈现出蓝色的冷色调,突出Nora内心难以抑制的苦闷和忧郁。
电影《国王与王后》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因而推进故事的既不是叙事逻辑也不是画面逻辑、而是一种情绪上的嫁接。导演在运用配乐的时候几乎没有用到淡入淡出,讲述事件时常常使得音乐和画面陡然骤停,从而导致情绪上的戛然而止。例如当lsmael开始适应精神病院的生活并且与女孩调情时导演配上了浪漫舒缓的音乐,而后突然转到Nora前来探望lsmael的画面,这种碎片化的讲述方式呈现出导演独树一帜的影视风格。
阿诺·德斯皮里钦的作品并不多,但每一部都值得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他的电影中有幽默也有忧郁,有残酷也有滑稽,但他总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来表现。他曾经说道:“我真的非常关注自己创造出的人物,甚至在每部影片中竭力的向我的角色学习。”在他看来,生活总是不尽人意且无法预估的,我们所做的只有平静的接受一切。

国王与王后Rois et Reine(2004)

又名:王与后的抉择(港) / Kings and Queen

上映日期:2004-12-22(法国)片长:150分钟

主演:艾曼纽·德芙 杰弗里·凯里 奥利维尔·雷堡汀 莫里斯·加瑞尔 

导演:阿诺·戴普勒尚 编剧:阿诺·戴普勒尚 Arnaud Desplechin/罗热·博博 Roger Boh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