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对影片最大的印象就是“它怎么就这么结束了?”

看见网上的评论,大家在说这部电影时,最常用到的就是“孤独”一词,我想一想很对,但是再想一想任何人都孤独啊,何止这个电影呢。

再一想,便是主流电影和独立电影的区别了。每个人总有独处的时光,或是孤独的时候,外向的人可以通过不断说话,排遣孤独,但是总有一个人的时光吧,他无法彻底消灭孤独。也可以想到,故事中话多且过分热情的Joe,他恐怕就是特别的害怕孤独吧。
在主流电影里,如好莱坞大片,或是商业片,我们单从类型片谈起,每一个类型片都是一种发展完善(至少很能吸引人眼球/金钱)的产物,人们多多少少愿意掏腰包来买这种刺激的、动人的、骗人的娱乐。或者暴力,或者血腥,犯罪,激情,浪漫,视觉享乐,各种风光、阴谋、智慧或是奇观。人们为激动人心的事物付钱。你总不能期望影片中的人没有冲突,没有戏,没有大量的人际关系,交流,自如的说话,三五成群的伙伴,或至少一对一的亲密情感吧。要知道,一个孤独的人,他不需要和外界深入接触,他甚至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一个固步自封(与自己独处的人),不太可能发生故事,所以他们不太可能成为商业片的主角,因此在商业片中孤独者也是极为少见的,因为这从根本上就不成立。
有些情况下电影会有孤独的人,如阿甘正传,但是他们或者误打误撞为世界带来奇观或是重大贡献,改变,或者是在曲折前进的情节中几度沉浮,没有安静享用孤独的时刻,他们是孤独的人但不表现孤独,孤独是性格而非情节。
但是在本片中很显然,孤独既是性格也是情节,只有独立影片才敢这么办吧。那个令人有莫名奇妙感觉的结尾,真是大胆,若是放在我的一些比较保守的老师那里,便是一个失败的作品了。
孤独的人的生活不会发生改变,除非一种突然的变故,而本片的无情节性正是取自于一种无目的的调调,没有什么利益受到威胁,没有什么目的要被追求,没有迫不及待要达成的事,只是一些路上的、原地踏步的闲人罢了。自始至终,他们的生活都没有任何的改变,似乎也无意改变,喜欢火车的天天看火车,卖热狗的父亲依旧病着,没有一只神奇之手去治愈他或夺走生命,或是积极治疗,都没有。与丈夫分开的画家,虽然丈夫前来闹事,生活状态仍无改变,依旧坚守郊区,该干嘛干嘛。唯一的不同是,他们成了可以在一起吃牛排米饭喝咖啡的朋友。问题没有解决,但是幸福来到了,至少是导演认为的幸福,淡淡的,将会引向好的方向的幸福,它带来一种希望。孤独的人带给孤独的人的希望。

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2003)

又名:下一站,幸福

上映日期:2003-10-03片长:89分钟

主演:彼特·丁拉基 乔什·帕斯 保罗·本杰明 鲍拉·加茜丝 派翠西 

导演:汤姆·麦卡锡 编剧: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

心灵驿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