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德尼也没有放下自己对电影的追求,她曾去L`IDHEC电影学院(现在更名为法国国家影像与声音高等学院,La Femis)进修。课程安排比较宽裕,德尼因此有机会结识了很多法国电影创作者,包括摄影师亨利·阿勒康(Henri Alekan)(《雾码头》,Port of Shadows,1938),摄影师萨沙·维尔尼(Sacha Vierny)(《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1967和摄影师皮埃尔·洛姆(Pierre Lhomme)(《影子部队》,Army of Shadows,1969)等人。
“在L`IDHEC电影学院的时候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在课堂上纯理论的东西很少,学生们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德尼分享了自己最珍视的两段回忆,一是在布列松执导的《梦想者四夜》(four night of a dreamer,1971)剧组中做些临时工作;二是与导演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在《出局1:幽灵》(Out 1,1972)相识。“我又惊又喜,当时我只是一名在片场打杂的实习生,但里维特待我与工作人员并无二致。剧组资金很少,只有几个演员以及一台摄影机,但那对他来说已经足够。”
德尼做过十多年的第一导演助理,包括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的《德州巴黎》(Paris,Texas),在《德州巴黎》片场,德尼遇见了演员兼音乐人约翰·劳瑞(John lurie)“我们聊了一下,然后我就跟着他了纽约,在纽约认识了贾木许导演。” 后来,德尼也在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执导的《不法之徒》(Down By Law)中担任副导演。
《巧克力》,童年镜像
参与拍摄《德州巴黎》的拍摄给了德尼拍摄处女作《巧克力》很多灵感, “文德斯导演的影片中有很多展现美国风情的镜头,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我便开始想我的第一部作品拍什么,不论如何,我知道它将对我意义重大。”几年后《巧克力》终于在喀麦隆拍摄完成。
《巧克力》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法国女孩和自家男仆之间的友谊,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殖民时期的末尾。电影中展现的非洲风光,都是来自德尼儿时的回忆。《巧克力》入选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对于一部处女作品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德尼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之后德尼的很多作品,包括《难以入眠》(I Can’t Sleep,1994), 成熟时期的《兄兄妹妹》(Nenette and Boni,1996),以及改编自法国军团士兵真实事件的《军中禁恋》(Beau travail,1999);都充满着狂热的形象和情色元素——尽管德尼导演觉得电影中的情色场景都处理的相当保守,“你无法将情欲和日常生活分开来,就像吃饭、处理日常琐事一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趣。”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对她影响也很深,在《35杯朗姆酒》(35 Shots of Rum,2008)中,德尼对小津的致敬有迹可循。
是情欲,更是孤独
说回《太空生活》,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展映不久后,回到法国,与里昂的观众们见面。德尼表示,这部电影中的情欲元素表现得相对更加“露骨”,“想要诠释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都绕不开对情欲的讨论。”
然而,德尼导演想通过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远离生存家园的人们在外太空漂泊的孤独感,他们不得不相互依偎,温暖彼此。”的故事。
《太空生活》还是德尼导演的首部英语电影,机缘巧合下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最终出演了男主角,实际上当时德尼另有考虑,“我本想用年龄大一点的演员,选角导演还是坚持安排我与罗伯特见一面,确实没有料到最后会选定罗伯特。与我原本对角色设想的形象相比,他太英俊了。”见面后,罗伯特·帕丁森的表现让导演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很坦率地说自己很想演这个角色,他的坚定让我觉得,就是他了。”
作为科幻迷,德尼坦诚了自己深受《2001太空漫游》(2011:A Space Odyssey),《索拉里斯》(又名《飞向太空》(Solaris,1972), 《潜行者》(Stalker,1979)两部电影的影响。与她小时候读的那些科幻小说一并,为德尼创作《太空生活》提供了构想基础与灵感来源。但她更愿意将《太空生活》当作一部讲述“孤独”的电影。
“孤独”是贯穿她作品的主题之一—《日烦夜烦》(trouble every day,2001)中孤独的吸血鬼,《军中禁恋》(Beau travail,1999)中被流放的士兵,《心灵暖阳》(Let the Sunshine in,2017)中寻爱的离异者——只是他们表达孤独的方式不同。
最终,每一部德尼的电影都演绎出了不同的变奏——也许对于德尼本人来说更是这样。
“每拍一部电影你都在成长,每一部作品都会让我重新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