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2-03

直面真相:直面真相

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往往是那些故事性很强的片子,不需要浓妆渲染,简简单单地讲故事就可以俘获观众的注意力。一部讨巧的电影也往往是那些可以激起观众感知的电影,看了会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那么,直面真相还是具有这些特点的电影。影片改编于真人真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一场医疗事故。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许你也会深有感触,因为当下的医疗环境把国人打磨成“铁人”一般,只要是与医疗有关,就会表露出钢铁一般坚实的“牙齿”和“意志”,惯性地把所有的医疗事业联同“坑蒙拐骗”画上等号,也基本上会不由分说地纠正站在对立面的人类-----医院、医生、医疗服务,基本上给人的映像除了交钱也就没什么了,或是如影片一般,质疑医生的诊疗过程。很不幸,我并不认同影片中对医疗事故的表述。在缺乏基本药品保障的时期,做一个脑外科手术基本上等同一次近地飞行,每一次手术都具有极大的风险,但最可怕的就是连确诊都很难做到。如果没有造影剂的发现,人类可能就无法细致地观察病变部位,无法掌握病情的状况,也就不肯能提高更好的医疗支持。在二战时期,MRI还没横空出世,CT也只是天方夜谭,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脑部问题,最原始的方法就如同影片中一样,在要不就是靠脑膜刺激征等病理改变,那么带来风险之大也就可想而知。在明知可能存有极大风险的情况下,保证患者的生命难道不应该是第一位的吗。那么这个就因人而异,在延缓生命和避免警告的选择下,很多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答案本身可能并没有错。
作为一名医生,如何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是尤为重要的,治疗易选择那些可以缓解患者病痛折磨的方式,以减轻病人的压力为目标,如果,发生意外,作为病人的主治医生,难免会受到责难,而指责的主体往往是那些一根筋的医生,只是顾及到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而忽视了患者其他方面的艰难,这在很多人看来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可是,当我们单单地只是认为医学作为普通的学科,而没有纳入科学的范畴,或是如当下的中国,连基本的医疗常识都不懂的话儿,医学作为什么看起来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作为什么,你也只是认为它是为你服务的学科,或者是延长生命的技术,那么你可能并没有完全地理解医学。当代医学在经过反复专研的情况下才走到今天的地步,它并不是单单的技术,也不是华而不实的摆设,当今医疗事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无数生命的离去(可以看看美剧尼克病院),伴随着医生们刻苦专研的恒心,还有依仗科学技术的辉煌。当然,灰色地带的存在使得我们更加肯定医生作为医疗主体时存在的弊端,但是当下中国的医疗环境如果不把医生作为主体,我想效果就是患者在没有医疗常识的情况下选择保健广告上的科技秘方,放弃了最佳的治疗机会。我不是偏袒医生,任何的职业都是有好人和坏人,不是单单只是中国的医学环境,就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谁不抱怨本国的医疗体制和养老保障的,而我们在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的同时,也缺少对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认识。医学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取得卓越发展的,可能几年前流行的治疗方案,在几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技术的提高而带来质的变化,几年后你会发现同一种病在治疗方案上会完全不同。你可能会吃惊进而愤怒,但我告诉你,这就是事实。你能拿几十年前的治疗方案去治疗病情变化如此迅速的疾病吗。当然有很多是很经典的方案,几百年来都是经典,至今仍在使用。但是越来越多的技术发明带给人类的是对自己生命更加细致入微的关注,带给医学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年前还需要开刀的手术,现在可以用腔镜代替,几十年前基本上没有治疗价值的疾病,现在完全不费吹灰之力。那么,如果医学不跟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你能想象自己要面临多大的难题吗?
上个月央视新闻发了一条微博,告知家长如何正确地为儿童降温,如何正确地判断病情,如何正确地使用药物。我耗着劲儿地看了所有人的回复,看着看着就笑了。明明38.5度以下不需要吃降低体温的药物,愣是有人认为是胡扯。作为常识的普通感冒不需要吃药,也被人讽刺为不懂知识。我突然在想,我们不是要看如何养生保健,而是需要如何地提高基本医疗常识,这不是只有医生应该做的事儿,而是活在21世纪的普通人应该掌握的技能,用一些根本不着边际的方法、点子、偏方,能带来什么效果。
对于影片中的情况,可能在将来会接二连三的出现,而那时你还会相信医学吗?

直面真相At kende sandheden(2002)

又名:Facing the Truth / 面对真实

上映日期:2002-08-23片长:98分钟

主演:Jens Albinus Sofie Deplace Jør 

导演:尼尔斯·马尔姆洛斯 编剧:尼尔斯·马尔姆洛斯 Nils Malmros

直面真相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