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2-14

大河儿女:高满堂流水线作品


流水线的定义大家应该都很清楚,高满堂这个名字,对于常看电视剧的观众来说,应该也算耳熟能详。这两个名词组接在一起,其实不只是从《大河儿女》开始,估计也不会因此而结束。当然我并没有说什么不好,只是或许观众想要看到的,不仅仅是这样似曾相识,哪怕做得再精致的流水线作品,他们有理由要求得更多。

2013年有份很莫名其妙的调查报告,高满堂以三千万稿酬荣登中国编剧富豪榜首位。说莫名其妙的原因,在看到高老师高片酬的同时,请也算算他这几年的作品数量。从2008年的《闯关东》开始,《北风那个吹》、《钢铁年代》、《雪花那个飘》、《我的娜塔莎》、《温州一家人》……短短五年时间,高满堂几乎霸占了中国电视剧收视排行榜的多个重要位置,如此勤劳,他赚得不多,还有谁赚得多?

但是显然,勤劳,并不是高老师可以就此开始按照工厂流水线的模式,打造一直以来都被当做艺术创作的影视剧作品的理由。

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先以事实说话,从《大河儿女》说起吧。

先说类型和题材。《大河儿女》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写下来,历经军阀混战、抗战、解放战争,跨度几十年,是标准的年代剧。而高满堂的几乎所有作品,从《闯关东》开始,几乎清一色年代剧。当代题材,家庭伦理类型只有《家有九凤》等几部而已。

类型和题材或许有偏好和擅长,甚至还有市场选择,那么说说人物和时代、地域设定吧。最简单也是最明显的对比大概要说《温州一家人》,《大河儿女》与之相同,都是为某个特定地域(具体到市、县一级),某些特定人群、甚至是某些特定行业量身定制。故事现成,甚至有特定原型;套路固定,只要稍作艺术加工即可。这种带有“软文”性质的电视剧集,即便主题拔高、升华到历史和匠人精神传承高度,就算故事编制得再跌宕起伏,精彩绝伦,那也还是流水线作品。

再说说幕后班底。《大河儿女》导演安建,同时也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导演,算是高满堂的老熟人了。所以剧情架构,镜头语言、影像风格基本上都能抓住高老师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唯一的缺陷是稍微有点小家子气,调度沉稳有余,没啥创意,当然年代戏也不需要什么调度。

陈宝国是《钢铁年代》的男主角,那里头他演的是个军人出身的钢铁工人,到了《大河儿女》,他演的是个一身正气的大瓷匠,本质上都是工人、匠人。角色定位,陈老师的表演风格基本上也没啥可改的,背背词就能上,上了还能演好,演完观众还都拍巴掌叫好,也不管这其实就从高满堂流水线模子里倒出来的一件“高仿瓷”。

其实非要说起来,隶属北影厂的资深演员赵君(也叫赵军),虽然声名不象陈宝国老师那么显赫,但是在《大河儿女》里的表演反倒张弛有度,更有特点一些。不过从人物性格设定上来说,跟《钢铁年代》里的冯远征,《雪花那个飘》里的张译也大同小异,算不上创新。此外李小冉和印小天的组合显然不太般配,一个太洋气,一个是标准土帅,都不像那个年代的人,虽然多少给这部流水线作品带来一点新鲜的感受,但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

当然,对比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两宋”之争,高满堂作为老编剧、老艺术家,真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大河儿女》这么平淡无奇的故事,他依然把剧本做扎扎实实,起承转合清晰明了,冲突线索合情合理,人物性格鲜明有特色,还有高氏剧作独特的风格印记。作为高老师的粉丝当然无话可说,但是要发展更年轻的新观众群体?那估计就不太容易了,当然,河南人,尤其是烧瓷的河南人除外。况且,已经写了五年同类题材了,以高满堂的水准和艺术追求,似乎不应该只满足于原地踏步,靠流水线作品赚钱,抢收视率,而毫无突破。


大河儿女(2014)

又名:The River Children

主演:陈宝国 赵奎娥 王同辉 印小天 赵君 赵锦焘 张歆艺 李小冉 

导演:安建 编剧:高满堂 Mantang Gao/王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