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针对这部剧的剧评,是看了剧,电影和小说之后的一些杂感)
其实从最开始我和前男友对电影《香水》截然不同的观后感,我们的结果走向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电影是他推荐给我的,他说,葛奴乙收集了这么多女孩的气味,终究还是比不上他最初喜欢上的那个卖杏的女孩,香水可以使他得到一切却再也无法得到那个女孩。
然而我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却是葛奴乙准备去出生地赴死的时候旁白说的几句话:“只有一件事是香水做不到的,它无法使他如常人一般爱与被爱,那就都见鬼去吧,他想,这世界,这香水,和他自己,都见鬼去吧”。
发生分歧之后我去读了《香水》的原著,发现刑场上葛奴乙回忆起最初的女孩这一片段是电影导演的画蛇添足。原著里更着重写葛奴乙自身没有气味,他最初给自己制作香水是为了让自己有气味,可以在人群中不突兀。他整个香水的制作,相当于一种对于自我的探寻,寻找能让自己被认可的方法,或者说是被爱的方法。
我把我的观点跟他说了之后他不置可否,当时他的观点让我很介意,因为他有一个没有在一起却一直放不下的“初恋”,他的观点映射了他的经历及他对于那个女生的想法。现在想想他真的是个恋爱脑,什么电影在他理解里主旨总能扯到爱情上,《七宗罪》也是,他看完给的影评是“我可以赢,但我更想输”,最后男主开枪是因为对那个女的的爱,为了给她报仇。
跑题了,继续说回《香水》。
去年德国出了个剧版的《香水》,故事完全不一样,但是都是杀人制香,整个的逻辑十分的精妙,二刷发现了很多令人拍手叫绝的细节,这里暂且不提,单说一下剧里面提到原著的部分。
六个嗅觉异于常人的年轻人组成了一个社团,在徐四金小说《香水》的启发下找到了提取气味的新方法。多年后,其中一人被杀,其余五人被列为嫌疑人,警察在其中一人的家里搜到了《香水》一书,发觉杀人手法与书中一致,分别问这五个人《香水》讲了什么,五个人的回答十分迥异,却也映射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

调香师是这六个人里对于气味研究最深的人(并且很可能是整部剧的大BOSS),他对于嗅觉最重视,香水也都是由他制作,在他看来这本书是在讲嗅觉上的愉悦。

罗门一直爱着凯,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凯的爱,只能把这份感情转移到伊莲娜身上,却畸形成了家暴。他觉着自己无法被爱,可实际上他才是个不会爱的怪物。

伊莲娜的父亲对于女性充满憎恨,照片上她的母亲都被剪掉,他对于女儿的控制欲很强,不允许她晚归,不允许她打扮。从小生活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且母爱缺失,伊莲娜对人畏惧又顺从,最初被强奸却没有报警,后来被罗门家暴也一直隐忍。是香水给了她离开父亲的力量,那个小男孩气味的香水帮她讨得了小男孩妈妈的欢心,她有了“妈妈”,摆脱了父亲。所以我这时候就开始推测凯是不是也是被她杀了做香水用以摆脱罗门的家暴。

没牙仔因为牙齿的问题从小就被大家排挤,没人喜欢他,没人愿意跟他玩,他正像一个没有气味的无名小卒。那么是否是他希望依靠香水赢得别人的喜爱呢?

布奇的母亲在他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对他有过性侵,他有一个糟糕的母亲,他对于不负责任的母亲有一种天然的仇恨,对于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又充满同情,他对于珍珠和珍珠女儿的态度正反映了这一点。
说这部剧逻辑严密不是没有道理的,单从这几句对话就让人开始推测每个人的杀人动机,且有理有据。

不同的看法隐藏着不同的过往,对于一本书,一部剧,一部电影的观感真的是很个性化的,我不喜欢用“书评”“影评”这种词,有点居高临下了,如果是从写作手法,镜头运用等技术层面还是可以“评”的,但是理解就真的见仁见智了。

香水 第一季Parfum(2018)

又名:剧版香水 / 香水:一个杀人犯的故事 / 一个香水的故事 / Die Geschichte eines Parfums / Perfume

主演:弗里德里克·贝希特 娜塔莉亚·别利茨基 奥古斯特·迪赫 肯· 

导演:菲利普·卡德尔巴赫 编剧: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Patrick Süs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