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中的案例,包括高群书导演的上一部《命案十三宗》的案例大部分都涉及男女情感,男女情感又大多因为婚内纠纷。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上,对很多词条比较敏感。有人说,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密码之一就是挑起性别对立,我不置可否。然而,现实中愈来愈多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与发酵后,影响着女性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而我的观点是,每一种绝对的情绪,都是情绪鼓胀到尖锐而激烈时的产物(《真相》前言中也有类似的话),并且在类似事件的催化与侵染下固化这种观念(你越是相信一种理念,你越会在这种思维的支配下看到这类事物,反之亦然)。比如说由近来不断的杀妻和辱女案导致的恐婚观念,但我想,发表或跟从这些观念的女性也不全是彻底抵制,毕竟人若不出家,还需要世俗情感的话,就会有感知,被别人的言行感化,所产生对彼此的爱和示好,都是相互的。因为每个人固守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感动都是后期被感染,而不是主观产生的。

从《命案十三宗》到《真相》,都是曾发生在河北大地的真实案件。有条弹幕说,燕赵多狠人,具有游牧民族的基因。在石家庄本地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歌曲《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中,我们从歌词构筑的环境中去理解一代人与时代:“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长日将尽,站在地势高处,向不远处遥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为天空倏地拉下幕帘,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夜晚的人们卸下疲惫,身体和灵魂不住游走,即使这座城市的宵禁甚至未到午夜,但它海绵一般的肌理仍能吞没那些孤寂,在一栋栋与世隔绝的房子里喧荡。这种白天看似繁华,晚上也难免沉静的状貌,在许多二线城市大面积存在吧。外部环境造成身处其中之人心境的变化,异化与渗透着绝望的麻木着的丝丝滴血恐怕不止“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吧。

扯远了。每个人都有情绪,人人也渴望表达。但是每个人的行为经历不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造成了人们间的区别与隔阂。淹没在纷繁的案件之中,总是情绪,像幽灵一样,隐藏在每个案件之后——何以至此?触发情绪的原因多样,个性使然、人物关系影响着情绪、事件本身造成的情绪、甚至环境的影响与烘托本身也能成为一种情绪。现在我们每天对着电脑工作和交流,可能就很难理解二十年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是处在怎样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况且电视剧选出的案例都是具有思辨和警示意味的。比如《真相》中最后一个案例,女人二婚,对象家暴,花她的钱不工作在家游手好闲,还动不动怀疑女人单位有人,女人的妹妹看不下去,反复劝说无果,女人一次次地忍下来,并以为他会变好,时常以“他也有对我好的时候,我喜欢喝点酒,他就陪我喝,看我不高兴就带我去舞厅跳跳舞”忍下来直至忍无可忍...很多人都觉得,女人太懦弱了,可二十年过去了,难道女性在对待情感与婚姻上就更勇敢了吗?难道这样的事没有延续吗?理智与走出压迫的背后,是女性一直在面对的,生存环境,原生家庭,种种。

婚姻的真相,是生活的毒打吗?现代人的婚姻观,或许更倾向于合作分工,毕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实,无数的案件都在试图让我们看到: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够轻易地劝阻当事人三思,但当无时无刻不处在真实生活中的我们,面对突发状况,或者长久积攒下来的情绪时,又会怎么处理和面对呢?现实是残忍的,时光不能倒流,过去也不能重来。抑或说,换个角度来看,当你把所有真相都剖析地如一堆白骨般森森地罗列堆积在面前,心中的伤痛就能愈合吗?不,那或许指向的,是人性更加深不见底的,令人望之生畏的深渊。

大概,这也是《真相》之“真相”的又一重解读吧。


真相The truth(2001)

又名:命案十三宗续集之真相

主演:未知

导演:高群书 编剧:高群书 Qunshu 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