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教给我的那些事
文 / Sofia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终于追完了网剧版的《生门》,说实话,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只能这样一条一条列出。
1.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作为观众的我们,无权评判。
李双双的婆家,父母儿子三人,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公愤。产科医生、儿科医生,苦口婆心地竭力说服这三人,给孩子一个生的机会。可是,这三人的表现就像是医生欠了他们好多钱一样。尤其是新生儿科女医生不停地要求“你们先去交一万块,给我们几天时间,也给孩子一个机会”,婆家父子俩的拖拖拉拉的表现简直太让人不爽了。
可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现在家庭,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说别的,就拿看病这件事来说,正如产科的杨主任对陈小凤的丈夫所说的:“以前看病不要钱,现在看病都要花钱的。”
一个不健康的孩子,父母为之花费金钱、时间、精力、心血,竭力让他和正常人靠拢,这些所花费的成本,其实还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钱没了可以赚,只要孩子健康,父母再辛苦心里也是有所安慰的。真正让人焦心的是这个孩子本人日后所需要面对的种种不可预期。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张颖一样内心强大的。
这个社会对于“异己者”所给予的有色眼光还少吗?笑贫不笑娼,你穷,你就被人瞧不起。你和张颖这样的不能控制自己身体的人一起出门,妥妥的百分百回头率。
对贫穷、社会地位的有色眼光仅仅局限在你一人身上。可是,对不健康、残疾的孩子的有色眼光,却具有辐射作用,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身边的父母亲朋甚至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么一想,就觉得李双双婆家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了。
虽然你我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却也不必对做出这样选择者口诛笔伐。
世间种种选择,归根结底,其实都化作李家福教授的那一句:“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要后悔。”
理解别人,接纳别人所做的选择,其实,不仅仅是放过对别人的语言暴力,也是救赎自己。一个人,只有他不再固执于自己的三观,而开始去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三观,接纳这个世界的多样化,才会不那么纠结地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理解了,体谅了,才会懂得彼此的不易。
2. 亦舒说,姿态要好看。可是,有了经济基础,姿态才能好看得起来。
说实话,当看到陈小凤那双没有任何表情的空洞的眼睛时,我也是恻然的。究竟绝望到什么程度,才会听之任之、不发一言、将一切都交给命运裁决?整部《生门》,我只上网搜索过陈小凤的账号,真的,很想帮绝望的她一把。
除了陈小凤,还有几个家庭亦是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只不过,她们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少了几分无助的绝望,多了几许无知的无觉。有主要考虑钱的,说“我本来连命都不想要了,我没钱,我根本不想看病,但是既然你医生已经给我贴了钱,那我肯定会还你钱的”,有认为医生就是不停地催钱就是故意坑病人钱、借机赚钱的,如此种种。
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低到尘埃里,只是,身不由己。
夏锦菊在输了大量血的时候,还可以请求医生再努力一下,尽量为她保留子宫,凭什么?因为她知道自己付得起医药费,不必为一毫升一毫升的血浆发愁。换作其他经济状况极差的病人,则是能省一毫升的血浆就竭力去省一毫升的血浆。
被很多人吐槽的为什么产科医生和产科医生的家属生孩子可以住单间、而旁人却只能睡走廊?你付了单间的钱,在单间尚有空余的情况下,自然可以住单间。这不是什么特殊待遇、也不是什么走后门,而是经济学上的简单道理。
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当你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可以为自己、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保障时,你根本不会去考虑那一万块钱花得值不值,你只会说,“医生,请尽力帮我们,钱不是问题。”
有人说,医院是让你看尽世情冷暖、人间百态的地方。也有人说,从医院归来,你会觉得能够健康得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生门》看完,你就会明白,金钱不是阿堵物,金钱是给自己、给家人的保障。努力赚钱,为自己为家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就是一种责任心。
张颖父母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也是辛辛苦苦赚来的。采访中,张颖的妈妈说过,过去的那些努力都是为了能够给张颖保障。
一个人,没钱不要紧,贫穷,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怕的是,丧失赚钱的能力。这个赚钱的能力,并不仅仅指客观上的残疾、贫穷,也指主观上缺乏赚钱的努力。这个世界上,是有人宁可拿着低保拮据地过日子,也不愿意三更眠五更起地去赚钱。可是,这样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正如陈小凤的老公所说的,借不到钱,人家借钱的人也要看看你有没有偿还的能力。一个有赚钱能力、有偿还能力的人,在借钱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而当你所拥有的金钱达到一定数量时,你给自己或者家人的保障也更多、底气也更足,起码,在需要抉择时,你不会去担心“人财两空”,或者说那些财产上的损失带给你的肉痛不那么敏感。
3. 你的圣母心,不必强加于他人头上。
当陈小凤徘徊在死亡线上时,当尹娟家的老人四处奔走时,弹幕里一直刷屏的不仅仅是“剧组为什么不捐款?”还有“医生能不能有点同情心,怎么就钱钱钱?”
有一句弹幕回复得挺好:说医生和剧组的,为什么自己不去捐款?
人都有恻隐之心,也都会有于心不忍的那一刻,可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依仗自己的善念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
何况,作为观众的我们,又怎么知道人家剧组和医生有没有捐款呢?即便人家没有捐款,也不并意味着别人的道德水准就比我们低。
医生日日浸淫在各式各样的患者中,剧组这么久拍摄下来,他们都见惯了各类的无助与绝望。也许,第一次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第二次,第三次呢?那么多的患者,那么多需要帮助的家庭,医生和剧组都不是慈善机构,他们也有父母需要赡养、子女需要抚养,谁来帮他们养家糊口?
何况,救死扶伤的医生其实也为患者担着风险。6万块钱的担保金,假如病人欠款而走,虽然并不全是医生各人承担,可是,最终医生各人还是要承担一部分。
其实,圣母心泛滥的背后,是缺乏一颗感恩的心,把对别人的要求当成一种“应然”: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不然,你就是见死不救,就是冷血残忍。
4.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过得都不会太差。
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铭记于心。或许,对方在对你施以援手时,并没有希冀你进行回报。这也无妨,你只要记得,自己过得更好,便是对帮助过你的人最好的回报。
而懂得感恩的人,往往过得都不会太差。
尹娟该是《生门》里最让人爱恨交织的妈妈了,恨其曾经种种,结了今日的果,却又怜其悲惨,就像医生说的,似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这一个家庭里来了。
所有的医护人员,对尹娟的期望其实就一条:好好地活着,照顾好公公和孩子。
最后的回访说是尹娟一家过得还挺好。
人无完人,都有犯过错的时候,能回头,已是不易,能记着别人救助自己时的辛劳、好好地活着,有余力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人,便是善。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对他人的帮助却怀有异样的目光。尹娟的公公四处奔波时,社区、单位,也都尽了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可是却有弹幕说,这是有镜头的呀,如果没有曝光,肯定就不搭理了,连见都见不到,更别说帮忙了。
这么想的人,往往是不懂感恩的人。他们有一种妄想症,会情不自禁地从阴暗面去揣度猜测别人。别人不帮自己,是天打雷劈,不是好人;别人帮了自己,则是别有用心、另有所图。长此以往,还会有人自讨没趣、吃力不讨好地去帮他吗?自生自灭,大约是不懂感恩者最终的归宿。更何况,换个角度来看,就算是别人另有所图,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有利于自己的,不也是最好的双赢的结局吗?
不懂感恩的人,永远不会实现双赢,更不会实现他自己的单赢。
5. 积极乐观地活着。
《生门》里有几家是观众的情绪调节阀。
看多了苦涩的人生,顿时觉得那对怀着双胞胎的小夫妻没心没肺笑得太可爱,立马就觉得人生可爱了许多。
话说,虽然那对小夫妻乐乐呵呵地出现了好几集,但是我却一点儿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字。观众对悲催有着天生的痴迷,因为悲剧能够打动人心,拨动人心底最柔弱的那根琴弦。可是,换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愿意以自己的悲催成就他人的视觉享受、感官共鸣。幸福的家庭不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可是,平淡平凡的幸福才是生活的基石。
再看看张颖一家,生而健康的你我,再苦涩再悲催也比张颖赢在了起跑线上。是的,张颖是有一个很好的原生家庭,可是,你看,又有多少观众认为她没有被人爱被人追求的权利?满屏的福尔摩斯,不断地寻找着刘洋压根儿就不爱张颖的蛛丝马迹。
这样的张颖,能够相信刘洋是爱自己的、是因为爱情和自己结婚的,得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和充裕的自信啊?
张颖的父母不易,张颖更不易。不管如何,这个残缺的人生毕竟是自己的,无论好歹,终究是要自己全程体验完毕的。父母、丈夫、子女,都是一程又一程的旅伴。从头到尾,永不离队的,只有自己。
更何况,假如你见过许许多多入赘的家庭,你会发现,那些世俗条件远不如刘洋的入赘女婿,在丈母娘家中除了要车要房,完全不承担任何责任。刘洋,起码我们看到的,人家不仅仅打理店铺,还打扫家里,迎接小生命的诞生。如果没有感情,即使我们再告诉自己要平等待人、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面对张颖不由自主地挤眉弄眼,时日久了,还是会觉得不舒适的。只有真情才能支撑起这种朝夕相处,也只有真情,才会让你认为她其实就是一个正常人。

生门(2017)

又名:This is Life

主演:李家福 夏锦菊 陈小凤 曾宪春 

导演:陈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