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3-10-15

追风:追风的人

追风的人

最近,杨德昌遗作《追风》的九分钟样片视频在微博上被广泛传播,再度激发了人们对这部未完成巨作的关注和想象,也引发了一众影迷对杨德昌导演的怀念和讨论。

明月照耀、山水隐约的北宋街巷,最是小儿女情态的甜蜜拌嘴,市井烹狗泼皮的无理纠缠以及武林高手的暗中相助……这一切借助工笔水墨与欧洲传统绘画里的光影变化相融合的美术风格,在一个长镜头里如长卷般缓缓展开,清明上河图中的风情、古中国的意境、追风少年的情愫和草莽江湖的气息也随之扑面而来。这完成度并不算高(声效、帧数)的九分钟有如望梅止渴,无法让人过瘾,却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信息量和想象空间。基于此,有影评人盛赞“其影像的美学形式(构图)与中式长卷的散点透视,相得益彰。”“实在是惊艳无比,这是电影和动画两种艺术思维的完美结合。”很显然,对杨德昌而言,这绝非溢美之词,我同样坚信,《追风》如果能完成,唯有更高的赞誉才能与之匹配。可惜斯人已逝,终成绝响。

2000年凭借《一一》斩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后,杨德昌的创作空间更为开阔,此时的他却放下手头的众多计划,选择了“武侠动画”这一题材。《追风》的背景设置依然是杨德昌的拿手好戏——繁华都市,只是时间提到了一千年前,空间也从台北转移到开封。由“动画可以把影像剧情推展到无限可能”的创作理念可以想见,急于挣脱电影形式束缚的杨德昌野心有多大。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式的少年成长主题与《一一》式的社会关系架构更是集其大成,似乎只有通过动画的方式才能寻求突破,可以想见,细腻至人心纤毫,深刻如庖丁解牛的杨德昌将会给武侠动画电影注入怎样的个性和新意。

当然,这个计划的前景有多可观,其难度也就有多大。除了制作技术有很大的瓶颈须突破外,资金更是问题。制作动画“用钱如流水”,耗掉两亿多台币,竟只完成十多分钟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股东不愿再增资,且怀疑公司账目有问题。在一直寻觅不到新的资金的情况下,《追风》不得不被迫喊停,台湾工作室关闭,员工遣散。而结肠癌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2007年杨德昌的病故使“追风”一语成谶,北宋的追风少年果真随风而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在病榻上画分镜头,这加重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意味,也把更多的遗憾留给世人。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而人生中有些遗憾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回到当初,从小就醉心于漫画的杨德昌选择《追风》这个项目,可谓顺理成章,这也是其锐意求新,渴望突破的创作意志的一以贯之。而我们若跟随杨德昌的电影足迹重新走过,同样会发现一条清晰而自洽的人生脉络。

《指望》中对青春的缅怀,散发出单纯的浪漫意味,到《海滩的一天》则对人与人关系及其价值产生疑惑,在《青梅竹马》中这疑惑加深了,甚至有一点悲伤,《恐怖分子》描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直指其孤岛状态,过渡至《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对社会压抑着冷冷的绝望,此后的《独立时代》和《麻将》毫不掩饰,尖锐直接,爆发出愤怒的呐喊和直抒胸臆的批判,再到《一一》,终于对世界怀抱“同情之理解”,温暖而包容,且富于智慧。此时的杨德昌已来到人迹罕至处,他还能继续前行吗?

回到儿时的纯真,用漫画的方式编织一个武侠的世界,而武侠作为成人童话,始终是中国人难以释怀的一个梦——杨德昌通过《追风》解决了这个问题:前方路即来时路,重返童真,复归单纯,找回赤子之心。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无论“追风”的结果如何,仅这追寻的轨迹就足以启示人心,它辟出一条东方式的圆满之道,从人生境界的角度为观者提供参照。

正可谓:追风七年成一梦,不以成败论英雄。(专栏)

追风The Wind(2007)

又名:未完成的遗作

片长:9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杨德昌 编剧:杨德昌 Edward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