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11-13

召唤:看不见的神祇

首发:柯首映

《召唤》的灵感之一,来源于一个有着三十几个村民和三百多个人偶的日本村庄。但凡有人过世,或有人离开,一位叫做绫野月美的村民就会缝制人偶娃娃,放在村头巷尾,仿佛他们仍然在此。

在《召唤》中,老头Atimaley日复一日与木头与粘土打交道,制作萨满面具。一凿、一削、一捏都能做出具体的表情。木头支架戴上面具,一下子就有了脸孔。每当有人离开,他都要和妻子Devi做一个人偶。

但这与还算带着温情乡愁的人偶毕竟不同。萨满面具原来是用来邀请神祇、祈求健康与平安的神具。而现在,村子人去楼空,再也没有人佩戴这些面具。它们所召唤的,不再是神祇,而是再也不回来的肉身。面具成为了空穴前的墓碑。Atimaley是那个别扭的守墓人。

《召唤》大多使用固定机位,辅以冷静、克制的摇镜头,把真实的自然景观和内景、诡异的道具、具有表演性的劳作过程和民俗仪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虚实交界的怪诞诗意。不同于游荡在阿彼察邦的热带雨林,或南美的山岩和高原之间的那种神话、历史与身体交缠的生命力,这个尼泊尔深山的村落更像是阿尔特曼的《花村》,寥落、沉寂,对记忆毫无眷恋,时间到此为止。

仿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某一座城——“它被迫永远静止并且保持不变,于是衰萎了,崩溃了,消失了。大地已经把它忘掉。”

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薄如蝉翼。我们知道Atimaley和Devi一直想离开。他们的朋友突然在门口留了一袋粮食便不告而别。Atimaley为这次“背叛”生闷气、耍性子。我们甚至看到他为自己和妻子做了人偶,仿佛为了自己的离开做准备。但当妻子问他,儿子让我们走的时候为何不走,我们去哪里,为何是现在……一切又没有答案。

撑起故事框架的,是招魂的线索。满月之夜,两个唯一的居民,走在没有人烟的村子里,敲锣打鼓,完成这孤独的萨满仪式。有两个人偶活了过来,应和他们的演奏。回响在林子深处的嬉闹声自远及近,是几个娃娃人偶在互相追逐。镜头拉开,Atimaley震惊地看着他们,仿佛自己变成了人偶。他的召唤成功吗?他曾经见过他们吗?还是人偶已经摆脱了所有的记忆,自行生长了起来?亦或,召唤者自己被召唤了吗?他还想离开吗?

或许这与读任何一篇卡尔维诺式的寓言的一样,用概念去总结看到了什么是无效的。对于如此的故事,获取意义的唯一方式,是由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转述——用感受呼应感受,用秘密交换秘密,在记忆和经验里,重新拼凑出一个版本,重新造出一个灵魂。

故事可以这样开头:从前在喜马拉雅山脉间有个村庄,在那里,云雾降下就落成了雪。

召唤Dadyaa(2016)

又名:罗塔的啄木鸟

上映日期:2016-09-01(威尼斯电影节) / 2017-01(圣丹斯电影节)片长:16分钟

主演:Parimal Damai Devi Damai 

导演:Bibhusan BASNET Pooja GURUNG 编剧:Bibhusan Basnet/Pooja Gurung

召唤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