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完整音频👉 佛4:Taylor Swift vs Lady Gaga

欢迎大家在Podcasts/荔枝/小宇宙上搜索【佛4】关注我们~


Taylor Swift和Lady Gaga算得上是流行乐女王的绝代双骄:两人几乎同一时期出道,同一时期走红,但回头去看两人的成长轨迹,却可以说是完全反过来的:

Taylor Swift刚出道时是乖乖女,然后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越来越aggressive,而Lady Gaga从出道的时候就尤其张扬个性,甚至可以说很具有攻击性,但随着个人的成长,她反而越来越内敛,并且显露出“老艺术家”的沉稳气质,所以中国粉丝们纷纷称呼她为“鳖谷一”。

共同点 1:创作型歌手,写自己的故事

打动人的创作(几乎)都是自身的真实经历出发,因为只有真情实感才能让人relate。就像Lady Gaga在她的音乐纪录片《五尺二寸(5 foot 2)》中说的:“做音乐就像做手术,要探索自己内心,甚至要把心掏出来,每一次都是锥心之痛。”——创作歌手们将伤口以及艰难振作的经历示人的勇气,和以自身创痛为土壤去鼓舞他人的才华,包含着一些比流行音乐更赤诚的东西。

所以他们让我在VMA上把Paparazzi唱得性感一点的时候,我非要边唱边流血致死,因为我要你们记住名气是怎样伤害了曾是诺玛简的玛丽莲梦露,还有安娜妮可史密斯,还有…你知道还有谁吗?…这段不准剪进电影里。

可以看出来Gaga对“名气”这个东西是有不同解读的,《The Fame》整张专辑都在讨论“名气”,看似在歌颂金钱、物质、奢侈的生活,享受fame,但其实她的言不由衷更有无限的讽刺——而这一切,都是Gaga在名利双收的同时、最切身感受到的被榨取的痛苦。

Taylor的创作也同样真诚,只不过她的灵感来源于自身的感情经历,也就是大家喜欢调侃的“把前男友写进歌里”,我相信很多人都在吃瓜过程中看见过非常详尽的科普,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个人曾经也因为Taylor的各种绯闻而对她抱有一些负面的想法——整体舆论的风向就是如此,在我真的think it through之前,对“霉霉”的印象就已经是负面的了。

“Kanye事件”爆发之后,Taylor经历过一次特别严重的全网黑;那天和朋友闲聊,被问到对霉霉什么感觉,我当时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前男友挺多的。”说完这句话大家都一起笑了,但是我在自己笑声里尤其的尴尬、甚至羞愧,因为当我说出那句话之后,心里立刻出现了一个声音在质问我自己:前男友多怎么了?

以前看到各种偷拍Taylor的约会照片和新闻标题时,也觉得她前男友多,但等我真的到了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其实这其实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一个男性有好感,两个人去约会,这时这个男性只能称为date;和date约会过两三次(或者更多次)之后,双方如果想确立关系,这时才能被称为“男友”——美国约会文化对这些称谓和身份其实是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清晰的定义,而那些八卦报刊只是把Taylor的约会放在了聚焦灯下,并且予以夸大、污名化而已——因为讲真,我也约会过十几二十个男性了,这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背负着感情关系的喜悦、失落、难过的Taylor,在此之上还要背负这些感情关系给她带来的舆论压力,在这样的感受下创作出的《shake it off》、《reputation》等歌曲,就明显是后一种真情实感的精神压力所带来的灵感。事实上,看着Taylor的各张专辑、各种歌曲,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她的成长轨迹,而能跟她一直relate的我们,其实也是在跟Taylor一起成长。

共同点2:站在流行巅峰的平权icon

Taylor Swift在自己的纪录片《美国小姐(Miss Americana)》中说,女艺人比男艺人更多次的重新塑造自己(re-invent themselves),不然她们就会失去观众。一个男艺人可以一首歌唱一辈子,仍然会有人听、称赞他们忠贞不渝,但如果是一个女艺人,难免会被“听腻”,不得不戴上“老女人”的枷锁。

我作为一个曾经黑过Taylor的霉粉,近几年随着自己女权思想的成熟,也开始渐渐体会到Taylor的愤怒。在《美国小姐》中,Taylor的一段非常普通的讲话,让我瞬间后颈发麻、留下眼泪,她说:

....(我一直)尝试消除自己脑海中的厌女,这个世界上没有slut,没有bitch,没有什么bossy——对不起我有点扫兴——天哪,我为什么要说对不起!

这段完全就是我内心的常态!我也是经常会自己跟自己在思维里“打架”:很多时候我知道自己突然严肃下来会很扫兴,但事实上大部分时候我会突然严肃下来,是因为我被那些听来“好笑”的笑话offend到了;我会因为我被offend到而感到抱歉,但同时也因为我需要为被offend道歉而感到更加offended和愤怒。也正像Taylor在《美国小姐》中说的:我们(女性)一直被训练、学会不断道歉(We are trained to say sorry)。

然而这几年的Taylor有一个很大的转变,那就是人们能明显地看出她“想通了”,她开始不在乎别人用什么眼光去看她、评价她,她开始不再为这些嘈杂的声音去改变自己,从而让自己变得“招人喜欢”。Taylor在和制作人讨论《The Man》的歌词的时候,脱口而出的歌词:what's like to brab about raking in dollars, and getting bitches and models....然后她说:

This is fun cuz that's how they call you. They called us all these.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秒想起了《东宫西宫》里阿兰说的那句:我可以是仙女,也可以是女囚——其实这些本质上跟“slut shaming”是一个道理,因为你是不是slut,你是不是仙女,你是不是女囚,决定权/话语权不在你——你(女性)是什么,是男权意识说了算,跟你到底是什么一点关系都没有。

Taylor站到了流行音乐的巅峰,她开始感受到越来越多来自于这个社会的”厌女“所带来的压迫,所以她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为女性发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Gaga身上,但Gaga还承受着另一个更加深重的压力和痛苦——那就是,Gaga是一个性侵幸存者。

被性侵的阴影永远不会完全离开任何一个幸存者,所谓幸存者,就是不得不带着“被伤害”这个结果长久地生活下去的人。刚出道的时候,Gaga不想让音乐制作人只把她看做是一个花瓶,所以每当上层要求她表现得更加性感,她就会在这个性感的造型里加入一些怪诞的元素。

要是他们想让我卖弄性感,像一个流行偶像,我就自己加些怪诞的风格,这样我会觉得自己还有控制权。

原本我以为Gaga早期那些弔诡的造型是为了博人眼球,看完《五尺二寸》这个粉丝为她剪辑的纪录片之后才恍然大悟,早期姿态扭曲的Gaga正是在以这种她独有的方式,在向流行音乐界宣泄她的不满、表达她抗争。这简直是太酷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Gaga越来越有名气、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她选择了“返璞归真”,因为在造型上她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控制权,她不再需要以这种诡异而曲折的方式抗争音乐的商业化;她越来越强大,所以越来越自由,在出道10年后,Gaga终于重新获得了完整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的权利。

在2016年奥斯卡现场,Gaga邀请了众多和她一样的性侵幸存者们站上舞台,演唱《Till it happens to you》;幸存者们在聚光灯下,互相紧握着手,给彼此力量,也象征着他们就是要活得光明正大的表态,因为他们不该、也不能被shamed!

《Till it happens to you》是纪录片《The Hunting Ground(猎场)》的插曲,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校园里女大学生被强暴,但由于校方或国家利益关系,导致施暴者无法被绳之以法的悲惨社会现实。在(相比Gaga的其他歌曲)不算激烈的旋律中,Gaga指节分明的双手敲击着钢琴,声音凝聚着被压抑的愤怒、反而更有力量地唱:

Till it happens to you, you don't know how it feels. Till it happens to you, you won't know; it won't be real. (除非它也发生在你身上,你不会知道这是什么感觉;除非它也发生在你身上,你不会懂,这种痛苦有多真切)

共同点3:从歌手到政治人权活动家

很多人对于明星参政其实有一些抵触,认为明星们是在滥用自己的影响力,还有不少的人持有“戏子怎么能妄议国事”这样陈旧的思想……

Taylor出生于典型白人州田纳西,形象也一贯是金发碧眼的美国甜心,很多粉丝乐于将她和特朗普联系在一起,称她为“美利坚小姐(Miss America)”,甚至还有人意淫她和特朗普结婚生子;而且乡村歌手也向来有不明确表达政治观点的传统,所以当Taylor明确站出来反对田纳西州的女议员Marsha Blackburn,其实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因为当你表达出自己的一种倾向,就必然会失去拥有其他所有倾向的粉丝。

就像过去一样,我想继续为政治女性投票,但我不能支持Blackburn。她在国会的投票记录令我震惊。她投票反对妇女同工同酬,反对重新授权试图保护妇女免受家庭暴力、跟踪和约会强奸的《暴力侵害妇女法》,她认为企业有权拒绝为同性恋夫妇提供服务,还认为他们不应该有结婚的权利。这与我的田纳西价值观格格不入……请大家在为自己州投票时,选择最接近你价值观的候选人。

后来,Taylor和粉丝们的努力失败,Marsha Blackburn最终胜出,所以Taylor在沮丧和无奈之下,创作出了《the young》,用歌声继续鼓励年轻人加入到政治中,为自己的价值观“战斗”:、

Only the young can run; only the young should run.

最近因为特朗普的一系列傻叉言论,以及他治下美国的混乱局面,Taylor又在Twitter上直接在中期选举的档口喊话这个“最low美国总统”:我们11月就把你投票淘汰掉!

而和Taylor相反,Gaga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反抗者”,从她刚出道的叛逆形象,到她为LGBT群体写的《born this way》,为性侵幸存者呐喊的《Till it happens to you》……Gaga的很多粉丝谈及喜欢Gaga的原因都会直截了当地回答:Gaga救了我的命。

Gaga粉丝“Monster”的代表手势

其实与其说Gaga是在为性少数发声,不如说她是在为各种不被社会接纳的少数团体发声。她的粉丝叫monster,因为他们——包括Gaga在内,很多人在这个社会(陈旧)的观念里就真的是怪兽:同性恋者、跨性别者、变性人、被霸凌的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抑郁症患者……

而Gaga为这些少数派发声的方法不是以像张惠妹的《彩虹》那样柔弱的形象出现,Gaga的歌声在不被社会接纳的少数派心里,几乎可以说是冲锋的号角,他们要大声地呐喊,冲上去撕碎这些桎梏真实人性的社会规范。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loving who you are,"She said, "'Cause he made you perfect, babe" So hold your head up girl and you'll go far, listen to me when I say: I'm beautiful in my way, cause God makes no mistakes. I'm on the right track, baby I was born this way.

我常常很羡慕欧美国家的艺人们,拥有可以站出来高声呼喊自己政治倾向,而我国的艺人们却对这根政治准绳唯恐避之不及。这其中必然有很多制度和文化的因素,但更让我愤怒且茫然的,是最近互联网上兴起的逼迫明星出来参与政治站队的粉丝行为。粉丝们(甚至很多时候都不是粉丝)会在明星的微博下催促明星对一个事件(大多是国家层面的政治事件)表态,不表态就被视为“不爱国”,这无疑更加让人窒息。

我欣赏欧美明星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政治表态,但不代表我“要求”所有明星进行表态——而且这些表态在很多时候,只是指按照粉丝意愿进行站队。也许在国内政治和言论环境真的开放之前,我们都只能看着欧美国家的icon们泪流满面了吧……

本期完整音频👉 佛4:Taylor Swift vs Lady Gaga

欢迎大家在Podcasts/荔枝/小宇宙上搜索【佛4】关注我们~


嘎嘎:五尺二寸GAGA: Five Foot Two(2017)

又名:女神嘎嘎:五尺二寸

上映日期:2017-09-22(美国)片长:100分钟

主演:Lady Gaga 马克·容森 多纳泰拉·范思哲 弗洛伦丝· 

导演:克里斯·穆卡贝尔 

嘎嘎:五尺二寸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