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南京》这部纪录片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冷冻街乐队主唱高川子、李志、前爱国者乐队主唱赵勤。似乎这三组人物代表着南京摇滚从发生、发展到目前的发展现状,赵勤老师代表90年代摇滚文化,李志代表着00年之后一直延续到现在音乐文化,冷冻街代表着更年轻一些的摇滚乐队。

每一部分大概是17分钟,从拍摄手法来说,跟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及其相识,提问加解说,很没有新意。纪录片本来应该反映真实,可在观看当中偶尔觉得被采访的对象也有缺乏对摄影机的忠诚。导演提问的水平也相当的低,没有什么建设性,几乎不需要当事人做深入的思考。

第一段是高川子的采访,从片头立马转到一个坐在你前面的采访人物,显得特别的突兀,镜头角度比较高,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很不舒服,会给观众一个感觉——这人太高傲了。而且高川子说话的方式也不是特别的严谨。期间穿插了乐队以往的表演现场,以及乐队巡演途中的跟拍。然后有教室的跟踪拍摄,这一部分应该不是秘密拍摄,其中给了一些学生明显的特写。不外乎想告诉观者,大多数玩乐队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正当职业,而玩音乐只是他们最大的爱好,没有办法靠他来吃饭。可是,看完这一段,我没有感受到纪录片给我带来的那种美感,甚至收获。我只是想快点看完,当然我并不是急着看李志。

李志的这一段也是采访加跟拍。采访的这一段,李志表现很好。李志认真的回答了每一个问题,觉得不是敷衍。言说期间,有停顿,可能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人问过,但是他想给出一个不太一样的回答,或是另一种回答。然后是乐队到北京录制新专辑。跟拍录制新专辑这是一个难得的题材,可导演却把他庸俗化了,偷拍了李志穿着大裤衩蹲地上捡歌词的画面,以及李志挖鼻孔的画面。作为一个乐迷,我觉得这是对李志的不尊重,不知道剪辑师是怎么想的。难道只是为了自己那轻易的一笑?

录制新专辑的期间,肯定最能抓住李志以往处事的特点。比如遇到编曲上的困难与分歧他们是怎么沟通的,当第一版录制不满意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录制时间延长了,是否有经济压力。当他们晚上录制完当天的工作,在北京大街上走的时候,有没有某种迷惘与不协调。摄影机不应该与他们同步,我觉得在后面拍效果会更好。

赵勤老师那段应该是这部纪录片的亮点,不过这一点儿也不是导演的功劳。这一部分赵勤老师拿出了早期的演出实况的影片资料以及照片,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我很喜欢看到早期摇滚乐发展的一个状况。采访赵勤老师的那些问题,同样很垃圾,接着去了老师的画室,也没有太多的感觉,如果镜头拍摄老师在作画的情景,跟20年前在舞台表演对比的情景,我觉得更有意思。20年轻那个长发飘飘的青年,现在剃成光头一门心思专研绘画,而且内心是那么宁静,没有往日的躁动。

这部纪录片既没有纪录摇滚乐以及摇滚文化的特点与美感,甚至都没有艺术感。摇滚何为?摇滚对音乐人来说意味着什么?20年前对摇滚乐的看法跟当前是否一样?面对目前国内音乐节与现场音乐的发展,老一辈的摇滚人有什么看法?想提出的问题太多了,可一部关于南京本地的摇滚纪录片,都没有涉及它应该有的意义。这让人觉得很失望。

顺便介绍几部国内不错的摇滚/音乐电影:
1.《长大成人》路学长
2.《昨天》张扬
3.《后革命时代》张扬(跟《昨天》的导演同名,但不是同一个人)
4.《摇滚多多》高巍
5.《北京的乐与路》张婉婷
6.《再见,乌托邦》盛世民

摇滚南京(2014)

又名:Nanjing Rocker

片长:45分钟

主演:李志 高川子 赵勤 

导演:姚梦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