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5-18

机械姬:从机器人到梵高

作为医学生,我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伊娃类型的人工智能不会像许多人想象中那么快出现——甚至乎,我的直觉是:伊娃这样的矛盾体不可能被制造出来。
矛盾是指,作为诞生即被赋予语言能力的机器,不能对美、艺术的信息有所感知,只是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载体和工具而已(flag已立,欢迎反对)。图灵试图在他的领域挑战人性,的确给了我们很大启迪。但是人性最为难解的一面,如电影所说,不在逻辑、理性,而在非意识与意识之间(恰似电影《她》的最后,对于“字里行间留白之处”的精彩描述)。
我猜想,人对于潜意识美感的感知,是来自于婴儿到成人之间生理的变化和环境的塑造同步完成,从最原始的记忆开始(甚至更早是开始于基因里的集体潜意识),我们就在皮质语言区、图像构造区域(非优势脑)以及情感协调区域(扣带回、纹状体、杏仁体之类)产生我们个人的标记。我们与机器的差别,在于我们是把特征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我们无法筛选童年的信息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有害的——它们就是真切地在实验室以外的真实世界发生了。也就是说,有一些crap就是比一些理性的集合更重要。
进入潜意识的记忆让我们有独特的感知,假如我们害怕打针,以后就会对类似白大褂的衣服产生丑或恐惧的印象;假如小时候喜欢有人逗你笑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后说不定觉得opera特别有魅力;假如一个优生家族的某人在基因里对健康雌性的诉求很强烈,他可能发现天鹅、瓷器的曲线特别有美感(或者说,生殖冲动).......那么机器不经过“成长”“基因表达”和环境的“强制性灌注”,又怎么会在表达真正的情绪方面有所长进呢?
在一个真实的人面前,问他觉得眼前这幅梵高画的《星空》如何,如果他专注于最底层的色调,也许是答案A:孤独之美。他产生这种专注的原因也许是他的悲观性格提醒了他小时候总是一个人呆着的黑夜;又或许是因为那些美丽的纹路让它感觉像梦一样不真实,而现实中所有梦想都华丽地破灭了,所以他给出了虚无的答案。而——如果回答问题的这个人,他从小就不缺玩伴一起凝视星空,也许他就不会专注于“悲伤”的底色,而更能欣赏那些梦幻般的形状;如果他小时候得到很多鲜艳的玩具,那么画作中明亮的部分从视神经传到中枢后更能引起欣快反应;如果他涉世未深,对外面的世界还有很多想象和期待,也不会认为眼前的梦幻只是虚像——他也许会把那些旋转的形状想象成另一端的世界。也许他会想到天堂?想到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天空王国?总之,他对这幅画作的评价也许是另一种答案,比如B“璀璨的美”C“梦幻的美”D“童心的美”之类。
我在做这样一个陈述:对艺术、美感的体会,往往是和个体、基因、环境相关的,我们之所以会被相似的美所吸引,可能正是因为它对我们成长、记忆甚至基因里的冲动有强烈暗示或高度的唤醒作用。当然,我们也因为同样的因素而产生截然不同的审美。
更大的猜想是,伴随人类成长,有一些认知、体验甚至随着大量反射的加深而像烙印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神经回路、脑部功能区里,已经实现了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跨越。试问人工智能,你具备一整套语言系统,不需要学习的环境,不需要困惑的伙伴,你没有像我们一样成长过,没有经历那些辛酸、恐惧、感激、欣慰的重要时刻,没有在痛苦中自我塑造,没有在遗憾中自我思考..
当你看着《星空》的时候,你怎么想?

机械姬Ex Machina(2014)

又名:人造意识(台) / 机器夏娃 / 觉醒前夜

上映日期:2014-12-16(BFI影展) / 2015-01-21(英国)片长:108分钟

主演:艾丽西亚·维坎德 多姆纳尔·格里森 奥斯卡·伊萨克 水野索诺 

导演:亚历克斯·加兰 编剧:亚历克斯·加兰 Alex Garland

机械姬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