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得知石井裕也要筹备一部新作,叫做《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改编自日本诗人最果夕日的同名诗集。我觉得可以期待,因为从没见过改编诗集而来的电影作品。

那时,他和满岛光刚刚离婚。对,就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女演员,满岛光。因为她的原因我看了石井裕也两部电影,分别是:《从河底问好》和《编舟记》。这两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两件事。一是石井裕也拍不出满岛光骨子里的特点,或者通俗点说,找不到她的美。能够把自己老婆拍得好的导演不多,园子温是一个,但他是个让人又爱又怕的魔鬼,暂且不说。

拍满岛光,可能石井裕也还没有光妹的闺蜜安腾樱把控得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贾樟柯无论如何也是拍不好陈意涵的,这不是导演或者演员的问题,这是两种电影表达体系的问题。虽然石井裕也赶不上贾樟柯,陈意涵也赶不上满岛光,可即便满岛光风格多变,演技细腻,在日本也被贴上了实力女演员的标签,仍旧不会在演员这个层面上达到巅峰的造诣,喜欢她这么多年,不是没看到她的局限。

至于《编舟记》,我尤其喜欢,它让我看到第二件事:石井裕也内心中想要打磨的东西一定是跟是枝裕和一样的,但更诗意化一点。所以选择宫崎葵参演也是没错。私下里的满岛光,开心起来话有点多,个性化的小动作小习惯也不少,笑起来神经质,就像个傻姑娘而不是什么高冷的大牌女演员。我不知道他们俩是怎么相处的,但一定会有些许电影理解上的隔阂。就像李亚鹏听不懂王菲在唱什么一样,满岛光可能不太能长时间跟石井裕也一起沉淀在平淡的电影情绪里,而石井也不太能懂小女生的心思。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从得知到今天(上周末)看完,基本上等了一年的时间。这让我想起等了七年的《聂隐娘》,坐在电影院那一刻,物是人非得厉害。如今很少有电影我会一直念叨着想要等要看要且慢慢看。更何况它改编自一本诗集,这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诗,也就那么几句话,但哪怕只有几句话,浓烈的情感是可以让人窒息的。

这部电影聚焦于底层的两个小人物,丧且孤独的两个小人物。一个念书时很聪明毕业后在工地当搬运工人的慎二,一个性格很独立在东京当护士同时兼职陪酒女的美香。

电影情节我不赘述,那很烦人。这部电影涉及到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体现出来的场景和情感基本上就是反传统爱情片的路数。当然,这也并不是一部爱情片。没有情恨仇杀,没有青春不悔,没有命中注定,没有海枯石烂。我们早就对那些制式化的台词脚本厌倦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遇见的爱情是如此的平凡和普通。而这绝大多数中的一小部分是导演想要描写的,那就是在繁忙大都市生活节奏下,两个心灵干枯的小人物,两个懂得自我保护的人,两个对生活麻木的人,如何小心翼翼的走到一起。

当我们说到“小人物”这个词语的时候,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周星驰,而且在情节上一定会有一个小人物终成大英雄的期待。这种期待在漫威身上有着神一样级别的崇拜。这是一种特定社会时期,或者说社会年龄层面的大众心理期盼,因为阶层固化这样不可变更的事实,总是需要一些影像化的麻药来娱乐大众。周星驰给大家带来的作品,我们可以轻松的一笑而过,当然潜意识里,他击中的不仅仅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是大多数人的白日梦。这种白日梦是每个弱势群体心里不愿意去触碰和面对的懦弱和妥协。显然从这一点看,星爷也是典型的“自白派”,这是一种形容诗歌派别的词语。对这种风格有着强烈认同的莫过于阿莫多瓦。在石井身上,我不知道有没有。

小人物式的成功在如今并不能作为电影的最佳素材,可以看到国内市场喜欢拍小人物的导演,在表面气质上和周星驰很像,他们是卢正雨,董成鹏等等。在票房和影评上都不尽如人意,并不是他们没有导演实力,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剧本有多么糟糕,而是你需要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让大家忘记了阶层固化的差异,因为贫穷已经限制了这一部分人的想象力。一旦花费在提升,人总会觉得自己变成了有身份的人。小人物式的崛起对他们来讲,已经毫无实用意义,他们的孩子渐渐长大,从不知道“小人物逆袭”的憧憬式美好,因为已经转移到互联网和游戏上,或者沉湎于超能力探索。在生活探索这个角度上,艰辛早已在现代观众的生活理念里面变得太过矫情或者太过现实。

太过矫情或者太过现实的镜头语言的对观众来说是冒险的,是挑战观耐心的。所以,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价值观很丧的电影,作为一种在生活理念和观影感觉上的懒散式抱怨,使这种丧成为了流行价值观。但细细想下来,丧文化和小人物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时代赋予了他们不同的外壳,但本质上的内核是一样的。

在处理这种底层人民的生活境况时,周星驰采用的方法是给与挫折,让其成功;石井的做法是尊重底层生活方式的原貌,还原生活困难,成功与否留给命运而不是脚本,他不用戏剧化的结尾来总结人生,那样看起来有点儿戏。而是用冷静客观的语气来画个问好,顶多用一束阳光照耀你的背影,人生这道题,不能随便用童话来马虎过去。这种讲述的魅力,在于观众而不是导演。

电影中的慎二和美香都是底层中的普通人物,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里面,挣取刚刚能维持生活的工资,却思考着人生和死亡的问题。这是最有意思的一点,也是往往能触发两个人之间火花的行为习惯点。

为什么会思考人生和死亡的问题,因为这类人具备着让人难以相信的坚强,对世界绝望,却又坚强的和世界对抗。看起来生活一团糟,却又对生活充满了勇气和希望。没有任何一种悲伤是凭空而来,没有任何一种愤怒是杜撰而来,所有的情绪都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的呐喊,对东京这座冷漠城市的呐喊却也是表白,因为即使再苦,他们也从未想过离开。

这部电影的小众和反叛在于,美香拒绝了抛弃她后再向她表白的富豪前男友,慎二也拒绝了再读书时就很喜欢他想要和他在情人酒店共度时光的女同学。这种反叛式处理在电影作品里面很常见,无非就是为了给男女主角的最终结合埋下各自的情感线,就这种铺设来讲,石井确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导演选择的情感路线在于共同语言和感受,即使在精神层面上,如果两人遇见生活上的困难,遇见思考上的分歧,遇见世界末日般的境地,都能够在彼此的心灵上给与慰藉。而且,慰藉往往不够,一定要除去语言之后的心领神会。

矛盾在于,如果你喜欢文艺复兴时期,你想要穿越到那个时代和众多大师一起感受艺术和创造的力量,你也不一定会停留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原因很简单,你已经不喜欢那个感冒就能杀死人的时代,你已经喜欢上了什么就可以叫外卖的现代。纯粹的精神盛宴,往往建立在毫无顾忌的生活成本上。所以,这两个人会过得很苦,至少在他们各自孤独一人的时候。会渐渐封闭,渐渐自说自话,渐渐对死亡的意义充满的思考。

石井给与了他们两个人在陌生接触之后的心灵互动,在一同等待地震发生共赴黄泉那一夜,他们彼此接受了对方的心意,愿意联手对抗这个世界的冷漠和繁忙。而在这之前,不是没有浪漫的台词表达,不是没有感动的飙泪情节,但都没能让两个小人物一触即合。感情,有快有慢。快起来的时候,世界是红色,慢起来的时候,世界是蓝色。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夜空はいつでも最高密度の青色だ(2017)

又名:东京夜空最深蓝(港) / 夜空总是最大密度的蓝色 / Tokyo Night Sky Is Always the Densest Shade of Blue

上映日期:2017-02-13(柏林电影节) / 2017-05-13(日本)片长:108分钟

主演:石桥静河 池松壮亮 松田龙平 市川实日子 田中哲司 佐藤玲  

导演:石井裕也 编剧:石井裕也 Yûya Ishii/最果塔希 Tahi Saihate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