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连续剧《黑名单上的人》当年央视每星期天上午播出过,感觉比之前的《加里森敢死队》还好看。

最起码人家《黑名单上的人》每集里面都会死人(正面人物),突出对敌斗争的残酷性。《加里森敢死队》里面的那帮哥们,个顶个都是刀枪不入的铁身板。后来知道了,原来这种人就叫做超人。就算遇到再艰巨的问题,也都会手到擒来、迎刃而解。观众只要跟着看热闹就行了。而且电视剧里面的群众演员,回回都是些跑龙套的。有机会出场露脸,目的就是为了给主人公们的一往无前做各种前期铺垫。

不像《黑名单上的人》里面有好些群场戏,每个人物都挺鲜活。比如说邮递员约察大叔、铁希不大懂事的弟弟契比、铁希的女邻居——舞女莉莉、女同学克拉拉。都有属于自己的戏份、人物塑造上真实可信、栩栩如生。

剧中第二集:铁希多年不见的邻居——莉莉已经出落成一个舞女、交际花。并且喜欢上一位德国占领军军官,甘心充当玩物。但是她并不因此拒绝帮助身边的塞尔维亚人,虽然也能预感到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毕竟都是过去的老熟人,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大概也不会来麻烦自己。

舞女莉莉身上,有一种江湖儿女的率直与担当。就算知道了游击队员真的是在利用自己,亲手打死了自己的情人。也一定是出于什么原因必须这样做。绝不能做出卖同胞的事情,来取悦敌人换取自己的活路。

莉莉的死,是战争中对无辜者的牺牲;是对美丽和纯真的扼杀。值得追求美好、眷恋生活的人们去惋惜、去警惕。

连续剧《黑名单上的人》除了我方的铁希、普尔莱(田二喜配音)、帕亚、茨里基(以上为特别行动小组主要成员)、米莱(地下党领导人);敌方米莱尔上校、克利盖尔(盖世太保特别警长)、尼古拉(南奸、警察局长)这些核心人物之外,也展示出南斯拉夫人民在二战背景下的群体形象,有根植于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感。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这部连续剧既有你死我活的战斗豪气,也凭添一种忧郁伤感的抒情。每一集看到结尾,都有一种依依不舍。

比如有一集里面,机要员被害。机要员年轻的妻子携带重要文件躲避敌人追捕,最后跑进一栋公寓楼被顶层的居民掩护起来。接下来,德国人跟踪而至冲进屋里展开搜查。我当时就想,人好藏毕竟没看到正脸、换件衣服再换个发型就能蒙混过去。那文件包怎么办啊?

结果男主人把文件包藏在了熟睡中的孩子枕头下面。德国人冲进孩子的卧室四处扫视了一下,德国军官甚至还拿起孩子身边的玩具把玩了一番。但最终也没有忍心去打扰熟睡中的孩子。熟睡中的小天使,无形中成为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实盾牌。这个场面被刻画的一丝不苟、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回味。

潜移默化之中,观众们会懂得这样一个道理:革命为什么会胜利、为什么会成功?能够过上今天的生活,就是因为有无数个像生活在你身边一样的人做出了牺牲。

如果那么有一天、当生活需要你做出牺牲时:为了周围人的幸福,你大概也会同样挺身而出。这么做并不过分;别人能做到的,没理由你做不到。

我那时候年纪也不算大,通过这些反映普通人面对邪恶暴虐、勇于斗争的老电影老电视剧,使我渐渐萌生出勇气、慢慢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面临抉择的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人非圣贤,真心不需要“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来充当榜样。我的起点,也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个小人物的起点:可以为父母亲人付出、可以为朋友同志乃至素不相识的人牺牲;但不会为了主义信条而焚身不惧。

记得第一集里面德国人把刚刚分娩的女地下工作者关押在医院里,一直担心被游击队营救走。米莱尔上校禁不住问自己身边的女秘书来找灵感:如果把你和自己的孩子分开了,你会怎么样?德国女秘书回答:上校先生,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没生过孩子、体会不到这种感受。米莱尔上校答道:对不起(大致如此)。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小小的对话场景都能拍摄的这样细致入微,那肯定会是一部经久、隽永的好影片。

在那样的年代,电影电视剧作品还被称为艺术。不像现在的影视剧,都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市场行为。

最后,再一次缅怀《黑名单上的人》和牺牲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人们;也怀念摄制和译制播出这部连续剧的年代。


黑名单上的人Otpisani(1974)

主演:德拉甘·尼柯立克 Vojislav Brajovic 斯特沃 

导演:Aleksandar Djordjevic 编剧:Dragan Markovic/斯尼沙·帕维奇 Sinisa Pa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