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没来得及看,但是电影内涵意外地有意思,可惜拍得不够好。


谢园演的丁健算是王朔笔下北京“爷文化+文青”融合式的代表人物了。
光有爷文化,没有文青,那是老炮冯小刚。
光文青,没有爷文化,那是同辈其它作家。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戏里丁健没有大院背景。如果再添点背景,那就成了王朔/都梁式的典型人物。




剧里的丁健,显然是一个自命不凡,处处都觉得自己不一样的文青典型。
他有一定的才华灵性,风趣幽默,不然也不会让周围人青睐有加。
他也有一定的血性和义气,所以宁愿不做生意也要帮自己和小贩出口恶气,有哥们儿抱团取暖。
被坏人整,被朋友坑,最终变成橡皮人的际遇和反差,显然也是要表达文青作品共有的主题:
人类自由不羁的灵魂,在物欲横流的商品大潮冲击下,往何处去?


尤其有两处点明了主题。
一是在军营中,主角对为他兜底的女军官居高临下言论的铿锵反击:


“我一千条不如你,就这点比你强,我讨厌你,就不装作喜欢你!
你以为你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可以随便侮辱别人?别以为你比别人强多少,说实话,我可怜你们!”


二是在临近结尾处,借那位用“好看书”装逼的底层女青年/女哥们之口(北京话应该叫蜜或者果儿吧),抒发的感慨:


“好像多文雅多高贵似的,还TM不如我呢。起码,我不玩儿朋友!凭本事吃饭。”


上述两段情节,就为塑造男主和他哥们儿的那种率性不羁和不矫饰,不虚伪,打好铺垫。
然后最终过渡到男主被李女士同化,成为一个同流合污的“橡皮人”,实现逆转反差的效果。


在那个年代,能够对着穿军装(这个意象代表什么大家都懂)的吼出这样的宣言,是一种进步。
同时也体现出,开放,给人带来的精神面貌在自由方面的宣发和奋进。
这当然都是优点。


但为什么这部片子评分不高呢?
国产老片,冷门小众,有那么点思想内涵,有那么点朋克猎奇。
还是一般不会播,半禁半不禁的那种。
按照别人眼中“豆瓣装逼犯”的逻辑,怎么着也是8分以上的冷门佳片吧。




不才试着分析一下,个人浅见:


1.老电影固有的缺陷。
比如最基础的音画分离感太强;
导演叙事跳脱(有很明显的剪辑痕迹)、关键情节模糊交代不清;
人物塑造欠缺(谢园和剧组不知道咋想的,把一个京味儿小流氓塑造成了外地农民工。
明明是经历过的人,还不如现在一些年代剧做得好);
不一而足,大家都懂。不苛责,也不多讲。


2.主题本身的年代感和局限性。
时代不同了,猜火车都TM出2了……
猜火车的内核其实也是不羁年轻人最终给自己套上领枷,蜕变成西装革履套中人的母题。
结果呢?
现在的母题变成了中年loser们的7年之痒和抱团撒尿迎风湿鞋,多么与时俱进。


9102年,年代剧都没人看了,谁TM理会你在商品浪潮冲击下,
那些蓝领工人绿领军人白领文青们的内心世界和迷茫?
贾平凹写《废都》又怎样?现在还写得出来吗?
现在大家关注的都是各类网大网综,谁谁谁撕逼了,谁谁谁黑了,谁谁谁粉了,
娱乐至死,拥抱美丽新世界,这种杂音还是不要发出来。


同样的主题,猜火车1之所以现在我都会翻出来看,
那是因为优秀的叙事、有趣的脑洞、真情实感的描写和出众的人物表演,全部加在一起,
才凝结出的精华。那是XX年才出一个啊!(朱时茂语
什么套中人、橡皮人、手机人、数码人、电脑连体人、公事公办人、官僚印章人,
这类题材拍得不少,但能出彩的真没几个,毕竟人民群众大多小时候就知道套中人典故了。


3.话好不好听,得看谁来说。









大喘气(1988)

又名:橡皮人

上映日期:1988片长:86分钟

主演:谢园 蔡鸿翔 张艳丽 张波 张前 袁兴哲 西华 张也亮 杨耀 

导演:叶大鹰 编剧:王朔 Shuo Wang/叶大鹰 Daying Ye/张前 Qian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