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根据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美剧,有着绝佳的创意。改编的实在很失败。
人情观念淡薄的美国人怎么这么喜欢家长里短。
美国人拍电视剧讲不好感情,甚至都不如国内的婆媳剧、爱情剧。片中,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每每事情发生转折,这时候人物就会说那句该死的话:不,我要去找我妈妈。然后迅速离开,别人在原地凌乱。美国人讲感情永远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只是为了推动故事,由此表现在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生硬造作的刻意,无从谈起的煽情,这些无法做到真正打动观众。我相信很多人从第一集开始,就抱着疑问,穹顶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如何而去。这三个问题是观众真正看下去的动力。如果这三个问题上,影片没有时不时给观众一些小提示小惊喜,观众根本不会看下去,穹顶下的那些人的死活没人关心,包括这些人的爱爱恨恨,是很廉价的,没有人愿意把精力花费在这上面。

三个问题对于观众的吸引展现了剧作技巧中“封闭空间”的巨大魅力。比如电影《热天午后》,两个人抢银行,跟警察展开了一天一夜的对峙。银行就是一个封闭空间,通过内部人物的变化和跟外界的冲突,让这片子没有一分钟尿点。然而这个片子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后者。基本上忽略了外部环境对于穹顶的反应。我在想,导演可能想要更多表达在与世隔绝的穹顶下,社会结构和社会等级的变化。就像那部著名的电影一样,讲述一个班的学生在新来的独裁班主任下不断改变的故事。然而这部美剧并没有那么高的水平,一切都流于表面。再加上从一开始就放弃了表现外界的反应(其实这个是BUG,因为是没有逻辑的,我们没有看到政府、媒体、公众做出的沟通的努力。又不是小黑屋,跟内部保持信息畅通有那么难吗,直接在外头架台电视不就行了?这一点上做得很失败。)

面对穹顶的出现,我们在前面几集并没有看到民众做出足够多的努力去突破它,了解它。在编剧的笔下,在那些人眼里,当下的各种家长里短才是最重要的。更没有看到整个群体为之发生的改变,这个才是最有戏的地方,在一个小集体里,沟通、信息不透明,资源、能力不对等造成了阶级,这是必然,片中这些都没有出现,我们看到的是小镇居民就像是遇到大规模停电一样泰然处之,其实他们面临的是死亡。这便是编剧想象力不足的表现,拿不出更有力的事件来讲故事,反而停留在了一个个个体上,通过每个个体简单交代所处的处境。

所以,出现了太多无聊的副线人物,他们纠结在各种情感纠缠上。比如议员儿子,比如议员的前史,比如记者,比如女同性恋,比如主人公的前史,花了大量笔墨交代他们的前因后果,观众关心这个吗?最为重要的一点,很多都不是穹顶带来这些的,就是说假如把穹顶换成别的并不影响。那穹顶的意义是什么?泰坦尼克里是如何表现绝境里的人们的,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那个乐队,那对静静躺下的老人,那个忠于职守的警察。再回想这部美剧,能想到几个绝境下活生生的人物?并没有。编剧将观众带跑了,都说灾难面前才能表现人性伟大,前提是你得先把这灾难表现到位,一场地震和一场汶川地震,你脑里想到的画面一样吗?假如剧中多几个有特点有性格的人物,无动于衷的老头,自私的店主,改过自新的混混,恐惧死亡的小镇名人,该多好。

故事越往后,反而沾染更多的宗教、神秘色彩,三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人物也像木偶一样徒劳的奔波。故事越来越不好看。本来幻想着故事最后要么大伙儿冲破了穹顶,要么经过一番内部斗争,人们过上了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可惜都没看到。第三季更扯,竟开始讲起了男主角的军旅生涯。这是好白菜被猪拱了。

穹顶之下 第一季Under the Dome(2013)

又名:天幕围城(港) / 苍穹之下 / 苍穹下

主演:迈克·沃格尔 科林·福特 艾莎·辛德斯 亚历山大·柯克 蕾切 

导演:杰克·本德 编剧: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穹顶之下 第一季的影评

Dist
Dist • 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