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久违,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有类似于《十六岁的花季》这样的经典青春偶像电影。只是那时的我还是个小屁孩,体会不到它们的经典,也与剧中的时代情节有着代沟。自那些年之后,青春偶像剧似乎一直都是台湾影视跟韩剧的代名词。青春剧的专业用语也都仅限于“国中”、“学长”、“制服”这种非我国本土特色的词汇。即使2012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红遍了大江南北,但,当初的我也被一位台湾同学一句——“你们能了解这种文化背景吗?”——弄得着实有些不爽。道理很简单,我们也有自己的青春,但我们没有一部值得引以为傲的青春剧。

等了一个青春,《匆匆那年》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尽管故事的背景是在北京,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比我要大差不多5岁的那一届学生,这些种种因素似乎拉开了剧中人物与我的年龄差距。但,好剧的特点就在于,其情节的真实性以及让人产生共鸣的原型已经足以让每一代人都为之喝彩。从1999年的时代背景开始,我的记忆已经完全可以与剧中的一些细节挂钩:从任贤齐、朴树、张信哲、刘若英的早期歌曲,到北京申奥成功,再到2001年的911和2003年的非典,这些所有年代事件都是80后们的点滴时代烙印。而这些烙印也足以让我们为此剧带上“大陆特色”的标签。

当然,故事真正打动心璇的关键还是超越时代烙印的真实原型。每一个班级里都会有一个像赵烨那样的大大咧咧的傻大个,都会有像乔燃那样的纯情男,都会有像陈寻的样带着痞气的男孩儿,都会有像林嘉茉那般开朗活泼的女生……最最重要的是,那个不起眼的内向腼腆的方茴,也是每个班级里都会真实存在着的一个角色;她们往往是最终爆发出最强烈光芒的一朵绽放的花——即使我们都不知道那样的人物在真实生活中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

都说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会让观众找到自己身上的影子,而且那些影子不会局限于某个人。的确,《匆匆那年》于我,有着赵烨的傻乐,也有着乔燃的深情。即使我没有陈寻的痞气,至少我能找出这么个同班同学。我相信与高中老友聚会聊天,我们也一定会找出一个像方茴那样的女生,然后发现,最后的最后,她才是主角,我们都已然成为了那些不起眼的配角。但,那些主角做的事,我们也都有自己对应的回忆。赵烨模仿带口音的老师的说话方式,方茴超高能力的漫画技能,这些特点我身上也有。还记得我在历史课开始时对着一脸不满急着要上课的老师说“别急,还有眼保健操呢!”引来一阵鼓掌;还记得我对着不知趣味对着我一通英语抨击的新西兰外教老女人来上一句“我滴通通滴听不懂!”弄得全班爆笑三分钟(换做是今天,我也会还给她一通暴风英语吧:);又还记得我跟年轻的男语文老师顶嘴,不听讲不清楚解题方法却还一个劲儿问我们“听懂了吗”的化学老师的课,还有一门心思学习大家都不重视的地理然后考了个第一,等等等等。这些所有的叛逆,在今天都已成为美好。只可惜,我们缺少一份主角的轰轰烈烈,不及他们的经历那样跌宕起伏,也不如剧情里的结局那样圆满。但,故事终究是故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观众,我们宁愿选择做一个配角,也不想影响主角们每一个细节的酸甜苦辣。

也许是年龄在作祟吧,如今的我看感情剧,不会再去说要支持谁,或要反对他或她的对立面。恰恰相反,我接受每一种可能性,也倾向于保存剧情的每一个细节——即使有些个细节有些惨痛。因为我相信,在感情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在青春的有限时间里,没有一个人不值得去做一些后悔的事儿。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的残缺,才让每个人青春的回忆充满了个人情结。而到了那个成熟的年纪回望这些细节,会发现每一部分都是甜美的。每一段的人生都是值得欣赏的。

感谢《匆匆那年》让我这一代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回忆!感谢它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当我在心潮澎湃时还能带上一份平静的心态去品味每一个情节时,我终于意识到,我要跟自己的青春告别了。不过,在这一时刻,我发现,这种告别,其实并不是件不美好的事儿。

匆匆那年(2014)

又名:匆匆那年网络剧 / Back in Time

主演:杨玏 何泓姗 白敬亭 杜维瀚 蔡文静 王峥 秦语 曾红生  

导演:姚婷婷 编剧:田博/丁洁如/潘越 Yue Pan/刘燚霏/九夜茴

匆匆那年的影评

慕墨晗
慕墨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