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闻《许三观卖血记》要被改编成电影十几年后,韩国电影《许三观》终于与读者、影迷们见面了。不知道大陆会不会引进这部韩国电影,我已经通过网络资源“先睹为快”了。

第一个直观印象是这部电影号召了很多韩国重量级演员,扮演许三观的是曾经出演过《追击者》、《黄海》、《死亡直播》等电影的河正宇,扮演许玉兰的是曾经出演过电视剧《黄真伊》、喜剧《色即是空》的河智苑,其他配角也是一些活跃于韩国影视界的明星们。

第二个直观印象是电影对于原著的忠实。除了改编为韩国历史背景外,原著中所有主要人物的名字、主要情节、细节等都被忠实地改变成电影。当用韩语说出“三观”、“何小勇”这样的中国名字时,在略显滑稽的背后是对韩国电影人严肃的创作态度的尊敬。

但是,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只有7.2,相对于9分高分的韩国优秀电影《熔炉》、《辩护人》来说,这部电影明显还有差距,差距的背后是电影将一部充满巨大张力的小说(喜剧的故事、冷漠的叙述和悲剧的内核)改编成一部彰显父子之爱的家庭喜剧,原著的丰富和深度几乎丧失殆尽。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论述古希腊悲剧时认为,悲剧的内涵是个人的正当性与习俗的正当性之间的冲突,进而导致的个人毁灭。这种悲剧观一直被西方文学继承下来,可能后世的习俗是不同的,但是个人同习俗、时代、社会等,即相对于个人来说强大得多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对抗却是一以贯之的。这才是悲剧的真正含义。在原著中,许三观一生卖血11次,第一次是为了娶妻,第二次是为了支付一乐打伤对方的医药费,第三次是为了解决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最后一次是老年时为了自己。这四次卖血相隔时间很长,而剩下的7次卖血则是为了贿赂二乐下乡的生产队长而卖血请客和为了抢救一乐而在去上海的一路上卖血。原著的动人和批判来源于对造成普通公民贫困、只能用生命来换生存的历史、制度的批判以及在其中展示的被异化的人性和始终坚持的美好的人性。作者始终保持一种有距离的叙事态度,小说由喜剧转向悲剧、作者对许三观的嘲讽所带有的“智识阶级”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转变为对人物遭遇灾难时的“冷眼旁观”所造成的巨大情感张力,使原著成为余华最好的小说。原著中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发生在何小勇出车祸后的“喊魂”,这时小说的喜剧阶段即将结束,许三观之后的卖血将悲剧推演到顶峰。而电影因为抽调了原著中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因而导致个人与习俗相对立的悲剧结构无法成立,无奈只能拍成一部家庭喜剧。于是,许三观与一乐的和解、电影的高潮只能放置在许三观去汉城路上的一路卖血。因为我不熟悉韩国历史,对于那段韩国普通民众的贫困的原因不清楚,因此无法判断导演如此改编是否具有严肃的批判含义。但是,由此反观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电影评价较低的原因就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可能都是余华小说的粉丝,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中对于那段历史的态度是鲜明的,当电影抽掉这段历史后,中国观众当然无法从电影中获得像从小说中获得的相同的震撼与体验。尤其是在看过《熔炉》、《辩护人》这样非常优秀的、具有严肃批判精神的韩国电影后,对《许三观》的评价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十年前,张艺谋改编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但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在传闻改编《许三观卖血记》的十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但是我们同时尴尬地看到,这是韩国电影人改编的。2011年《熔炉》上映后,我们感叹中国电影人何时能拍出像《熔炉》一样的电影;2013年《辩护人》上映,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想这种问题会被我们多次问起。我再次强调我几年前形成的一个观点,即韩国电影已经把中国电影甩得远远的了。如果说我们拍不出《熔炉》、《辩护人》可以找审查制度做借口,但是我们也没有拍出多少优质的、多元的商业电影。龙斌说,有什么样的电影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生产者,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电影票将很多粗制滥造的中国电影赶出去。但是,可惜的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同样不要脸,无论多烂的电影我们照样会去电影院买票去看。没有健康的电影生态环境、没有优秀的电影制作人是不会有好电影的,没有优质的电影观众,结果也一样。

许三观허삼관(2015)

又名:许三观卖血记 / 三观卖血 / 허삼관 매혈기 /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上映日期:2015-01-14(韩国)片长:124分钟

主演:河正宇 河智苑 尹恩惠 郑满植 赵震雄 李璟荣 金英爱 成东 

导演:河正宇 编剧:金柱浩 Joo-ho Kim/河正宇 Jung-woo Ha/余华 Hua Yu

许三观的影评

so bad
so bad • 矛盾
XQ
XQ • 许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