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12-11

美丽中国:不曾看过的中国


>>>纪录片研究课程作业
>>>赏析纪录片《美丽中国》

(纪录片研究课程赏析作业,请有相关用途的同学切勿使用。)

作为中国人,在唏嘘不已的欣赏英国BBC公司拍摄的《美丽中国》的时候,其实也是把这一耳光狠狠的扇在了自己的脸上。这部展示中国这片广袤土壤的纪录片,让中国人都为之大开眼界。因为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甚至是一个连中国人自己都不曾看过的中国。
这部纪录片的中文翻译似乎不是那么恰当,因为人们总是误以为这是一部风光纪录片或者说是一部社会纪录片,而它的英文片名《Wild China》倒是恰当的告诉我们,这部影片是一部标准自然纪录片。
……
(一)纪录片角度的选取
拍摄一部纪录片我们需要的是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来缩小我们所拍摄的范围。纪录片却是是需要给观众展现给多东西,否则它也就不具备纪录片的实质意义。但是,这并不是说纪录片就需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就应该选取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或者说是有价值的切入点。用最熟悉的例子来说,法国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的作品《帝企鹅日记》、《迁徙的鸟》,都选取了一个极小的切入点,然而,他所展示给我们的东西,却是恢宏的,丰富的。
BBC首先是看准了“中国”这个切入点,可是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横向纵向都是不是个小数目,所以看起来似乎无从下手。其次再确定自己的题材,历史人文题材和人类社会题材似乎对BBC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介入,而且不是中国本籍的人所拍摄出来的纪录片也难免有所偏颇。因此,BBC选取了他们所擅长的题材,就像《地球脉动》一样,BBC把大部分的眼光聚集在中国广袤大地上那些灵动的生命。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界定:
纪录片《美丽中国》所关注的是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包括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人类之间的关系,将人们置身于中国美丽的大自然和瑰丽的动物世界当中。
有了这样的角度,BBC的这部纪录片也就有了它的核心和主线。所以当我们观赏这部长达6个多小时,拍摄时间历经3年,横跨26个省市区、50多个国家级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囊括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还有30多个民族的纪录片时,仍然能感觉到它叙述流畅,结构清晰。

(二)高精的技术装备
这一点似乎不是所有的纪录片都需要具备的,因为很多人的确是扛了一部过时的摄影机就出去拍摄纪录片了。但是对于优秀的自然纪录片,对于《美丽中国》,这却是确确实实必须具备的条件了。这也就是为什么CTV只能在一旁打打下手,做做后勤工作的原因了。在
《美丽中国》里,我们可以经常性的看到一些清晰的镜头,然后逐渐的拉回来,原本拍摄的摄影机似乎隔了拍摄物体有几公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从《美丽中国》里看到我们不曾见过的中国:可以拍出比一般的摄影机快八十倍的高速镜头、红外超高清夜视镜头、抗压水下摄影机、洞穴机器人摄影机、隐形摄影机……。有了这些拍摄器材的装备,才能拍出如此让人震撼的,高清的,难得的绝对真实而非三维制作的画面。
所以说,这些高精的器材是保证《美丽中国》得以成功的必备条件,在众多的评论里面都提到了BBC的拍摄技术,但是就像科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一样,其实科技水平也制约了一个国家的电影电视的发展。而《美丽中国》也就是给中国一个不错的,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三)美丽纯净的画面
纪录片《美丽中国》既然是一部自然生态片,并且是一部以展示中华大地美丽风貌的自然生态片,就必须要让镜头显得足够的“美”,这一点很重要,而BBC确实也做到了。看《美丽中国》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是在享受导演捕捉给我们的源自自然的美,这种美似乎有一种涤荡人心灵的感觉,让人觉得愉悦和安详。
丽江的渔夫们带着自家的“捕鱼工具”乘着竹筏在缓缓滑过水面;茫茫雪山中滇金丝猴在树林间穿梭,发出悠长延绵的呼号;俯视的镜头里,梯田闪耀着璀璨绚烂的光芒;翠绿色的茶园中,一群妇女穿梭于其中采集最新鲜的茶叶;客家人的大寨里,涂满夕阳光辉的时候;红顶鹤在旷野里昂首发出美妙的叫声吸引异性的注意;憨厚的熊猫在竹林间安静的嚼着堆满冰雪的翠竹,成群的雨燕在洞穴口飞翔盘旋……
这些画面都是极为用心才能捕捉到的,这需要的是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专门的动物学家考究清楚这些东西的习性以及出没的时间,在当地的居民的引导下,悄悄潜伏到动物的洞穴旁,利用先进的设备,并且带着足够的对自然的热爱,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够拍摄到的。
这样纯净美好的画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晶,这说明了大自然的伟大,而能把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画面能够原生态的拍摄下来,捕捉下来,就说明了拍摄者的伟大。

(四)唯美优雅的解说词
我们感觉到唯美除了它的画面构图之外,很重要的就是解说词。解说词这个东西要是用的不恰当就容易适得其反,例如《迁徙的鸟》全片就不加入任何解说的成分,全部依靠画面的阐释。而优秀的解说词就像《故宫》、《圆明园》一样,当然尤其是我们要说的这部《美丽中国》,与画面配合得恰当到位,在欣赏纪录片的时候似乎就像是在聆听一部别有用心的电视散文。娓娓道来,深情款款,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是影片开场的一段,摘抄下来:
“最后的隐世净土——中国。数世纪来,旅人传诵着关于这片神奇土地,以及那些神奇生物的传说。中国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而如今是最恢宏的。那数十亿人民,现存超过五十个民族,以及各式各样的贴近自然的传统生活方式。我们知道中国面临着众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但是这里也存在着令人窒息的美丽。中国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广袤的沙漠,最冰寒的湿地,以及隐匿着无数的珍稀生物的最神秘的原始森林。最广阔的草原以及富饶的热带海洋世界。现在,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深入探索这片伟大的土地,接触栖息与此的珍稀的动物,目睹中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人与野生世界的羁绊。这就是——原味的中国。”
这段文字简洁却不失大格,宏观的把这部影片叙述出来,与画面天衣无缝的配合加上解说员优美标准的发音,可以说让影片达到了一种升华的境界。
所以,解说词拥有着一部纪录片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把握好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让解说词是锦上添花。平易,简洁,优美,提炼,与画面融为一体。当然了,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也是有讲究的,优先拍摄然后配上合适的解说词,毕竟纪录片不是电视散文,不要做的像《话说长江》里,所有画面就像是为了解说词专门拍摄的,引经据典,晦涩难懂,让气氛变得压抑和枯燥。(当然《话说长江》还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的)

(五)纪录片的主旨
纪录片的主旨是否明确清晰,是衡量一部纪录片好坏的标准。是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还是呼吁世界关心弱势群体。纪录片总是有他的目的的,或者说是拍摄纪录片的人一定是具有它一定的目的可言。就连看上去十分先锋派的《北京的分很大》也是有他的探索意义存在的。所以说定好主旨,是把握纪录片方向的一个核心。
《美丽中国》就是很好的找准了它“生态保护”的主旨。就像近年的很多纪录片一样,生态保护的主题日益热门起来。《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都是这样。BBC的想法是,我先把最美丽的东西展示给你看,然后再告诉你,这些美丽的,让你留恋的东西正是被人类所破话了,即将消亡的东西。这样,人们自然会涌起“保护”的欲望了。
这里,我必须抄袭另外一些评论里面的一句经典的话:
“中国人很含蓄,但是到说教别人时就变的很直白;西方人很直白,但是到了说教的时候就变的很含蓄。”
这句话再好不过概括了。说白了就是,BBC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给足了中国政府面子,里面多次很含蓄的说道类似这样的话:“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某某动物已经即将从这个世界上灭绝了。”但是毕竟有着CTV的监视,作为中英关系的推进片,这部片子不得不在后面加上一些话,例如“不过,中国政府已经大力开始保护……”或者说是“当然,不仅是中国,在全世界这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说实话,看到这样的地方,我们不由得都会脸红,因为我们知道这些“照顾”中国人颜面的解说词的背后是什么。
比起央视出的一些类似《科教博览》一类的纯教唆类纪录片来看,这样的不经意的意志传达似乎来的更加深刻些。所以,不用多的说教,《美丽中国》想要表达的都已经表达出来了。当我们看了那些美丽的风景,看到那个在岩洞里面的简陋的苗族学校,看了那个刚刚在伤害死去的大鳖,我们心里所想的,也正是导演想传达的。
……
欣赏完这部BBC的《美丽中国》我们就会明白,中国的纪录片要走的路还有很远。这部影片值得我们借鉴的还有太多,包括他的音乐,包括他严密的考察态度,包括拍摄人员的耐心和勇气,在查阅了相关的拍摄故事之后我们也很难不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在羡慕人家技术和技巧于纪录片中的娴熟自如运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反思中国人自己的纪录片发展。
但愿那些从外国人眼中看到的“不曾看到的中国”会鞭策中国纪录片创作者的不断前进,让我们这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指手画脚之人到时候也能缄口无言吧。



>>>全文3484字。
>>>少量引用摘抄文字用引号标注。
>>>参考资料《纪录片解析》《记录之门》。

美丽中国Wild China(2008)

又名:锦绣中华 / 野性中国 / 神秘中国(台)

主演:Bernard Hill 

导演:Phil Chapman Gavin Maxwell 

美丽中国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