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摄影”两个字说起

影片一开头,这位德国导演告诉我们:photograph从希腊词源来解释,photo的意思光,graph的意思是绘画、写作,所以摄影师是用光写作的人。

同样,如果从中文角度对“摄影”这个词说文解字,也似乎可以一瞥摄影本身的意涵。摄影的“影”是名词,指影像、图案、景物,是事物客观呈现的完全自在自由自主的状态,是“摄影”的前提和原材料。“摄”是动作,是将“影”纳入、记录、呈现的过程,因为这个“摄”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不可避免必然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被什么样的“影”触动;选择什么样的“影”作为“摄”的对象;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情感;运用什么样的手段、技巧,以何种方式来表现这个“影”,这个过程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摄影师解读和再创造的空间。

就像塞巴斯蒂安在影片中说的,将一群摄影师聚集起来,面对同样的对象——“影”,每个人最后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不同。

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美感经验和意义空间。

于是,每个摄影师的作品会有他独特的标签、烙印和精神气质。当我们观看一帧照片,我们不仅是在看那个被捕捉到并定格下的来的“影”,同时也是在看摄影师在这个“影”中与我们分享的TA个人的美学品味、心灵殿堂与世界观。


足够精良的器材加上一段时间的技巧训练,拍摄明信片一样的照片似乎并不太难,难得是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就像导演看到塞巴斯蒂安那幅盲女就会流泪的作品。

我想,当我们说一个人摄影师是伟大的,不是说他的摄影技巧多么纯熟、手法多么高明,而更多是指向在摄影机背后那颗悲天悯人、充满人文关爱的心灵。有了那样的心灵,才会有面对“影”时内心的观照、与“影”的共鸣、应和与感念,也才最终会有养成于内行之而外的力量,让人观看时,心灵与之共振,继而感动、流泪。

其实,看待与描述这个世界的角度与方式,何尝不是我们活着的方式。塞巴斯蒂安的伟大,是因为他对于万物的虔诚与礼敬,带着这样的谦卑与虔敬,他能与他面对的摄影对象感同身受。在每个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他留驻下来的也是那一刻他切身的生命体悟。这样的感同身受让他在拍摄非洲难民、流亡者等题材时,因为看了太多战争下人们的饥饿、贫困、疾病与死亡,离开时他感到自己的灵魂生了重病,“当我面对我的摄影机,我会为双目所见而流泪”。因此转向自然摄影后,他又经常会思考:从前我到底是什么?一棵树?一只鸟?还是一粒卵石?


二、摄影师的眼睛

影片最让我赞叹的地方是导演对塞巴斯蒂安采访方式的安排:让塞巴斯蒂安面对自己的一幅幅作品,按照他摄影项目的时间线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摄影机应该是摆在他作品的同一方位,于是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塞巴斯蒂安好像是与我们面对面讲述他的故事,中景和特写的距离也感觉像朋友的促膝长谈。


那是一双历经人世沧桑、阅尽岁月悲苦后,饱含仁爱与悲悯、苍老然而又纯然天真、时时揪着你的心的、摄影师的眼睛。

那是一双,不同于常人的,摄影师的眼睛。

那是一双摄影师的眼睛,也是一双盛满风霜故事的老人的眼睛,一双深蕴悲悯与关怀的仁者的眼睛。

面对地球上最后一群海象,他眼里看到的是:他们形状大小各异的牙齿像但丁的炼狱;非洲难民营躺在地上的三个孩子,他眼里看到的是:2个孩子的眼睛对生命充满渴望,而另一个孩子的眼睛暗淡,他正在死去;面对一只老年的乌龟,他能看到它饱含生命体验后眼里无声的威望,像一个风烛的老人;大海里拍摄鲸鱼,他看到的是30多米长的鲸鱼为了保护他们几米长的小船,只远远地摇摆她巨大美丽的尾巴;在从小生长的农场,他看到周围每座山有不同历史和故事。

当塞巴斯蒂安决定由社会纪实摄影而转向风光摄影、自然摄影时,朋友都劝他不要这么做,因为他要面对完全不同的摄影对象。而事实上,因为有那样一双观照生命的心灵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塞巴斯蒂安眼睛所触、心灵所感之处即是风景,且是生命的风景、人性的风景。

没有什么摄影师的作品和他的眼睛更有故事和力量了。

于是,影片中我们看到,那双眼睛,在他自己的一幅幅作品背后显现、消隐、显现、消隐····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说了,要拍摄一个摄影师是困难的,因为平时拿着镜头的人突然要面对别人的镜头,很难让他去习惯。无法揣测当时导演是出于这样被迫的不得不为之还是有意的设计,反正我们看到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塞巴斯蒂安与我们面对面(当然事实上是他面对自己的作品),我们得以凝视一位伟大的摄影师的眼睛,并从眼睛这扇窗户里看到他谦卑、仁爱的心灵。我相信当一个摄影师面对自己的作品,那一刻他的一切反应与表达都是最自然也最真诚的。

三、摄影师的妻子

不知道是不是宋胖那首歌的影响,觉得叫“莉莉安”的女生一定是清汤挂面、至美至纯的姑娘。塞巴斯蒂安的莉莉安的确是那样,影片里出现不多的几张她的照片,都有着让人过目难忘的美丽,明朗甜蜜的笑容,大眼睛里闪着光。最初是她为了建筑学的学习买了照相机,却没想到却因此成就了塞巴斯蒂安的摄影人生。她是塞巴斯蒂安镜头里的第一个“影”,回来的路上想或许正是她灵动的美丽打开了塞巴斯蒂安美的经验、并触发了他对摄影的热爱也不一定。

她是塞巴斯蒂安美的启蒙、摄影的起点,也是塞巴斯蒂安事业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持,当塞巴斯蒂安美踏上一片片陌生的土地寻找、发现与探索而数年不归家门的时候,莉莉安在家一边抚养儿子一边工作学习,同时不遗余力联系出版商推介,让塞巴斯蒂安在前方的作品得以最终于世人见面而他本人可以心无旁骛地自由创作、探寻心灵的边界。

巧的是,《人与土地》的创作者、台湾摄影大师阮义忠同样有位温柔甜美、体贴相伴,从初恋到白头的妻子。妻子替他翻译并协助他最早将西方的摄影大师、摄当时引到台湾。还记得当时他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两人都是初恋,在一起的时间早已超过各自生长的岁月。”
相互打开对方的新世界,彼此成就,人与人之间的机缘与联结之美妙动人也不过如此了吧。

影片的最后,塞巴斯蒂安回到自小成长的农场,与莉莉安不言其苦地种植树木,终于将那片因干旱而成荒漠的土地又恢复成童年记忆中绿树成荫、生机勃然的的模样。他坐在林间洒落的阳光里,说:这片土地上,生命周而复始地循环。它有我和莉莉安的一生。

从社会纪实转向自然风光,塞巴斯蒂安改变的是拍摄对象,而始终不变的是,那份对土地深厚的情怀、对生命虔诚的敬畏与对万物切身的热爱。

也或许,塞巴斯蒂安的回归自然并非偶然,或许,无论出发点是哪里,最终我们都要回归自然。那里,藏着我们最原始也最本来的东西,而那里,才是我们的心灵的寄托与归所。就像庄灵先生说的那样:“让摄影自然地呈现人世间的一切可见光景,让一切可见光景全都回归浩渺无垠的自然”。何止摄影!

地球之盐Le sel de la Terre(2014)

又名:萨尔加多的凝视(台) / 大地之盐 / 地上的盐 / The Salt of the Earth

上映日期:2014-10-15(法国)片长:110分钟

主演: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维姆·文德斯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 

导演:维姆·文德斯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编剧: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Juliano Ribeiro Salgado/David Rosier/Camille Delafon

地球之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