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热衷于纪录片的维姆·文德斯,这一次把镜头对准了传奇摄影师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不仅因为那些震撼人心的照片,还有他充满了悲悯和救赎的伟大心灵。

今年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热门电影中,听“斯诺登说话”的《第四公民》与“看萨尔加多拍照”的《地球之盐》争鸣,可谓两种不同思路的纪录片类型。前者是惊动全世界的“新闻炸弹”,短时间的爆发,震动了包括奥巴马在内的世界政坛;后者则是圈内盛名,圈外人并不熟悉的默默创作。世人应该感谢文德斯,通过拍摄这部《地球之盐》,让普通观众也了解了萨尔加多和他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所挖掘文明与人性残酷的价值,并不亚于斯诺登的爆料,长期存在于这个星球上的苦难,不应被时间所埋没和遗忘。

作为具有非凡创作能力的世界级名导,来自德国的文德斯近些年把镜头对准了电影圈之外,各类领域的传奇人物。譬如山本耀司,尼古拉斯·雷,小津安二郎,皮娜·鲍什...他们在各自的艺术范畴内如雷贯耳,民众却不知其详,有必要系统介绍他们的成就。如影片中不限于采访的形式,用“透明”的镜头串联其作品和银幕,这本就是一个导演最好的工具。在完美呈现了现代舞大师的艺术成就之后,文德斯继续自己的“大师”序列,从灵动的舞蹈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具有一种摄人的魅力。舞蹈的“动”,摄影的“静”,《皮娜3D》与《地球之盐》的诉说殊途同归,其实都是由个体的内心出发,展开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在艺术上形成共鸣的探索旅途。

从作品入手来介绍作者,这也是文德斯一系列“大师人物纪录片”的惯用角度。正如导演本人在影片中回忆的偶遇,25年前的他,在画廊里突然被萨尔加多的摄影所震撼;25年后的今天,再把这幅“巴西瑟拉佩拉达金矿”放大到银幕上时,地狱般的恢宏依然具有强大的视觉感染力。甚至可以说,电影丰富了摄影的表述层面,不仅是画幅,光影和细节上的增强,更带来了作者娓娓道来的画外音。近两个小时的《地球之盐》里,大部分是萨尔加多的代表作PPT“播放”,辅以摄影师低沉且带有口音的法语介绍,回忆起拍摄时间,地域,背景和心情,就像一位老前辈在向后辈传授着经验和心得。从巴西的矿工,刚果的难民,卢旺达的屠杀,到科威特的油田,南斯拉夫的内战...萨尔加多永远行走在悲怆和痛苦的前沿,用他的镜头忠实纪录下人道主义灾难。而比这些残酷的画面更让人悲哀的,是对死亡和痛苦的麻木。《地球之盐》中许多镜头就是萨尔加多作品的去框再现,观众第一眼看到皮包骨的难民,倒在路旁的尸体时,本能的激起生理不适,可是见多了之后,又会像电视里天天听到的新闻那样,习惯于这些“遥远的灾难”。就连摄影师本人都会感叹,杀戮并不止于遥远的非洲, 就在欧洲也会有“那些塞尔维亚人,突然哪天被邻居打死”,文明自残的程度,早已超乎了布尔乔亚们的想象。

长年在外,为各国媒体和玛格南图片社供稿,萨尔加多本人的经历也够传奇性。《地球之盐》在展示他的黑白作品时,也穿插了摄影师本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冷峻之余多了份彩色的温情。这个巴西农场主的孩子,放弃了经济学的大好前途,把一生投入到艰苦的野外摄影之中,除了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伟大情操,也要感谢妻子和孩子的支持。文德斯主动参与的拍摄过程,让观众对于萨尔加多多了份理解和钦佩。这不仅是一次银幕上的摄影展,更是一个摄影师内心世界的舞台。在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后,萨尔加多厌倦了直面杀戮,他选择回到家乡种树苗,带儿子去西伯利亚拍海豹,跑到印尼寻找原始部落...或许,他在“逃避”现代文明,寻找属于自己的乌托邦。这些人类是地球之“盐”,侵蚀着这个星球,却忘了为它恢复生机,而一名摄影师所能做的,总要比一位农场主多一些吧。

地球之盐Le sel de la Terre(2014)

又名:萨尔加多的凝视(台) / 大地之盐 / 地上的盐 / The Salt of the Earth

上映日期:2014-10-15(法国)片长:110分钟

主演: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维姆·文德斯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 

导演:维姆·文德斯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编剧: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Juliano Ribeiro Salgado/David Rosier/Camille Delafon

地球之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