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6-11-19

无主之地:No Man's Land


中文翻译成《无主之地》,昨天看片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个译名《三不管地带》。

一条战壕里就剩下
一个活着的波斯尼亚人,两个活着的塞尔维亚人,一颗脉冲地雷,
两把枪、一包烟是配角。
三个人都中弹了。一个人身体下面还压着那颗地雷。
枪被夺来夺去,“枪在我手里。”

“嘿,你也认识她。”“她是我的同学啊。”
这世界真小,你的敌人也认识她。
爱过的女孩已经逃到国外,或者变成一张随身的照片。

没人知道到底是那方发动了战争,可自己的家和村庄都被毁了啊。
“说,是谁发动了战争?”
“冷静点,反正现在大家处境差不多。”地雷上的人说。
他说:“我可不想死在这儿。”
没人想死在这儿。

联合国维和部队来了又走了。
记者让他们不得不又来了。
他们兴致勃勃的要来解救这三个人,
爬出战壕,敌人又是敌人。
“维和”部队的年轻战士“不得不”开枪。

地雷无法拆除,只能说已经成功拆除了,
维和部队的长官拉着他秘书的手说:“请记者们到今晚22点到假日酒店参加记者招待会。”

军士曾经说:“我只是不想袖手旁观。”
长官却对军士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可你有什么别的办法么?”
与其说电影里表现了诸多讽刺,不如说统统都是无奈。
长官很无奈,他不想卷入这场战争的是非里去,只想等着,等到战争结束。
这不是他的事儿,也不是他的国家的战争,为什么要去送死。
军士也很无奈,想救人,也想做点什么,面对动不得的地雷,能怎么样呢?
看着拆雷专家在那人身边试图接近地雷,汗从头上一串串的滴下来,不能说他不认真,却无能为力。

摄像师问女记者:“我是不是应该再拍一下那个战壕?”
女记者说:“不用了,反正哪儿的战壕都一样。”

可电影的镜头长时间的俯拍战壕里直挺挺的躺在地雷上的那个人,天渐渐黑了。
耳边响起如同风声一样的哼唱,变成愈演愈强的歌声。
长官是英国人,军士是法国人,记者是美国人,拆弹专家是德国人。
这就是国际社会的权利、舆论、技术对一场战争的无力。
所谓的援助就是每人一天120克的食品供应。

No Man's Land是很朴实的电影,但在细节上相当细腻。
苍蝇的飞近与飞远,人的喘息声,维和部队士兵听的音乐。
日光从下午到日落。
波斯尼亚的军人,坐在战壕里看报纸,啧啧的读着卢旺达的种族屠杀。
塞尔维亚人穿着的牛仔裤和pop图案的白T恤。

这部波黑电影,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相比Amelie人性的甜美,大概还是这无奈更震人吧。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像Global News电视新闻的编导们在他们的电视墙前看着两名战士对射时一样,
露出一脸错愕:“太可怕了。”
我也一样,什么也做不了。

无主之地Ničija zemlja(2001)

又名:三不管地带(台) / 无人地带 / 无人之地 / No Man's Land

上映日期:2001-05-12片长:98分钟

主演:布兰科·德约里奇 瑞内·比托拉贾奇 菲利普·索瓦戈维奇 乔治 

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 编剧:Danis Tanovic

无主之地的影评

巾城
巾城 • 短评